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重视非语言行为,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 郭启峰

【机构】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桃园镇里留小学

【摘要】近些年,在新课标的不断推广宣传下,使得教师要不断的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需进行调整和改革,其中,非语言行为对小学数学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对教学改革的效果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语言教学可谓是千篇一律的得到重视和应用,而非语言行为相比而下就暗淡无光了,非语言行为得不到重视,使得传统教学十之八九是填鸭式的课堂。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非语言行为;高效课堂;有效构建
【正文】

      一、非语言行为的功能 

  非语言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功能,在数学教学课堂里善于并灵活运用非语言行为,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率,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那么就会产生更好的课堂互动效果,从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不断提高课堂的创新程度,不断开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形势、新目标、新发展,不断拓展教学的新思路、新领域、新办法,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言语的辅助功能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非语言行为来与讲课方式相互配合,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信息的再现性,更能够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并掌握教师所讲解的知识。所以,当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在课堂上相互协作牵引并发生作用时,学生就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印象,从而提高了教学课堂效率。因此,老师在课堂上灵活采用非语言行为来辅助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知识的熟练程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之后,可以和学生做这样的联想游戏。教师讲一句话,学生说出意思相同的另一句话。比如教师说:“39能被3整除。”一个学生说:“393的倍数。”此时教师点头表示称赞,加之以会心的微笑,和学生做出认知与情感上的反溃。“那么还可以怎么说呢?”另一个学生抢着发言:“还可以说‘339的约数’”,教师又给学生一个赞许的点头。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情感,不断交流,从而促进形成良好的教风与学风。

  2、管理掌控功能

  在教学中,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一定会将非语言行为巧妙地运用在学生的课堂管理过程中。老师并不需要每时每刻都紧盯着学生,而是通过少数几个特定的肢体动作或者是眼神的交汇就能够起到对课堂的掌控作用。这种功能在对小学生的教学中尤为明显。例如,学生活动时,教师要走到他们中间进行指导,而当教师要求学生停止活动时,可走回讲台,用双手拍两下,做一个停止的手势,这往往比大声喊停的效果要好。又比如在过程中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小动作时,教师可以轻轻抚摸他的头部或轻拍肩部,这样既能善意的提醒学生提高注意力,更有利于学生的知错而改的养成教育。

  3、强化学习功能

  老师在教学中,不仅应该不断加强对知识掌握不牢靠的学生的关注,更应该对学生优秀的地方不断地进行强化。老师在教学时不仅要使用语言行为,还应该利用非语言行为来与之配合。例如:老师在进行乘法口诀授课时,不断对学生进行非语言行为强化训练,老师在每一次上课开始几分钟总要抽查学生的乘法口诀掌握情况,形成习惯后,在以后的过程中上课时只要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就知道老师的问题并作出相对应的回答。老师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劲头,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老师通过一些正确的非语言行为来对学生进行鼓励与激励,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非语言行为的表现与运用

  1、面部语的表达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最为直接的了解方式就是面部语。专家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微笑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为一节课创设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做面对面交流时,最容易也是最直接能被对方感知的就是双方的面部表情活动了,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答案准确时,教师灿烂的笑容或沉默的点头对学生而言不仅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赞许;即使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对,教师要仍然微笑面对,是对学生的一种极大鼓励。相反,如果教师的脸色马上阴沉下来,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发现一些不认真听讲或者上课做小动作的同学时,教师可以稍做停顿,给予提醒,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错误,再面带微笑,开始快乐的上课。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面部表情把最好的一面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充满对教师的敬意,积极的去聆听并加以思考老师讲述的内容,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总之,数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在不违反教学规律,对教学效果起到积极有效作用的前提下,自然运用表情,妥善处理课堂,让学生开心快乐的进行学习。

  2、空间距离语表达形式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在教室里所处位置与学生之间距离的远近程度能够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产生不同的效应。

  有调查表明,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老师能够全面掌控整个课堂的最佳距离是距离学生23.5米。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发现某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在做小动作时,如果及时主动走向学生的座位,这时学生会马上把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学习上并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进行改正。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在教室中走动,并利用眼神来对学生进行关注,使学生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做练习时,教师适宜地走动,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但切不可频繁,否则会适得其反。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太远,也许就很难产生这种效果。在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授课时,老师更应该主动与学生亲近,通过减少与学生的距离感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和教师的慈祥,从而改善课堂的学习氛围。.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非语言行为交流手段不容忽视,而且在新课标的不断推进的前提下,数学教师必须创造和运用非语言行为艺术,使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行为艺术优势互补,巧妙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不仅能帮助提升教学水平,达到突出教学重点、增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效果,还能突出非语言行为的作用,日益提高非语言行为在教学课堂中的重要性,以无声胜有声,使之最优化地为数学教学服务,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新课标改革的推进开创新型教学模式,为培养新世纪优秀的接班人奠定教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