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需多元化
【作者】 田应德
【机构】 贵州省平塘县大塘镇西关小学
【摘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识和新知识;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新知识的教学。那么,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导入呢?【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导入;多元化;探究思考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在上新课前,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想!”学生们几乎是欢呼雀跃。“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唉”同学兴趣落到低点——没趣,老掉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与这个故事有关,你们想知道吗?这时学生们的兴趣又被调动起来——什么新课还与这个故事有关?——有趣,学生们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出来,从而产生了要探究新知识的迫切需要,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且非常有趣。再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这样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喜欢“喜羊羊和灰太郎”的故事吧,今天喜羊羊和灰太郎要举行一场比赛,它们一个沿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跑一圈,另一个沿直径1千米的圆跑一圈,它们同时出发。要是灰太郎先到达终点就要吃掉喜羊羊,要是输了就放走喜羊羊。师:同学们,想帮助喜羊羊吗?生:想帮。师:那怎么帮呢?生:帮喜羊羊选比较短的那一个跑道。师:哪一条更短,你会求吗?通过创设有趣味的情境,大大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
二、游戏导入法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为体现“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新课程理念,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或进行一些别出新栽的小竞赛,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例如:《圆的认识》教学,学生对新的学习文具——圆规,非常感兴趣,如果这时教师在黑板讲授怎么用圆规画圆,效果一定不好。我直接让学生玩圆规——自己画圆,画不好的再画,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画完后让学生交流:怎样才能用圆规画好圆?在学生初步感知用圆规画圆方法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以下环节:按规定画圆。1、在纸的中间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①;2、在圆①的上方画一个比圆①大的圆;3、在圆①的右边画一个比圆①小的圆。这个环节的设计看似是学生在漫无目的画圆,其实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了用圆规画圆,更是让学生领会到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这个知识点。这样设计让学生在轻松的“玩”中,领会了知识的内涵。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师:“同学们,你会用小棒来围三角形吗?”“会”——底气十足。“是吗,那就围围看。”学生们三下五除二做完了,“神速啊!换一个小棒,还行吗?”“肯定行!”师拿出一个较长的小棒,学生们又围起来,但不管怎么做都围不上了。这时老师发话了,“同学们,没关系,慢慢玩吧,想想问题出在哪?要怎么解决?”这会儿老师要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去玩小棒……,学生们终于悟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正如毛泽东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亲口去尝一尝,你想得到真理,就要亲身去实践。
三、情境导入法
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动画、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我教“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时,利用生活中的学校、书店、小明家的图案让学生自己选择走哪条路会比较近呢?然后再画出示意图,这样就激发学生的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⑴巧设悬念,引领探究。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沉思”。
⑵以旧联新,搭桥铺路。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方式。
⑶激发兴趣,启动认知。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我制作了一个形象遍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动画。上课开始时将此片面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动画。并让学生说出口常看到的红经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绿、黄、红灯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的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绿、黄、红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
⑷拓展认识,发展思维。多媒体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我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时,课件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课件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和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