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作者】 黄立芬

【机构】 陕西省彬县城关中学


【正文】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是探究式教学它倡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探究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是就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谈点个人感受,与大家一起思考。

  一、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

  所谓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地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搜集资料,建立模型,通过分析、思考、表达与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动,积极的理解和建构知识,改善自身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和方式。探究教学包括:(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2)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3)获得针对猜想或假设的有关信息;(4)运用信息建立数学模型;(5)对模型进行分析、讨论、思考,对问题作出回答;(6)运用知识分析,解释实际问题,或拓展自己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可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开始。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思考,提出假设,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学生收集资料,运用学过的知识,证明假设是否有效。最后,对资料进行处理,利用资料和先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推理,对假设进行分析、验证,得出结论。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包括上述的六个步骤,属于完全探究。有的则指包含上述六个步骤中某几个,被称为部分探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情,实施各种层次的探究教学。例如,问题的提出,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或教材提出。信息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从调查实验中获得。因此,探究教学的程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的构建。上述结构只是一般性的描述,无法完全概括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二、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的目标

  探究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未知的事物面前能主动的探求知识;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探究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体验到求知的欢愉和成功的快乐,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感。因此,探究式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系统。如:(1)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事物刨根究底的精神。(2) 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调查、实验、分析资料、获得结论、解释、评价,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调动自己“知识储存”的能力;联系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创新。(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包括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反思批判等。(6) 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诸如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成功的喜悦;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具有对社会现实与未来的人文关怀;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三、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应具有下列策略:

  1、创设探究的空间。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探究式教学必须克服过去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转变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合作者,营造一种民主气氛,建立了平等、信任、合作的师生关系。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主动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状态;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友好、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进入一个自由驰聘的心理空间。

  2、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探究教学通过“问题情境——猜想假设——获取信息——建设模型——解释交流——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形式,以表征系统发展顺序,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水平,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并在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帮助学生顺利地建构知识。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3、分层合作学习。每个学生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探究结果提升,促进学生发展。但学生又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就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要尊(下转第70页)

(上接第71页)重学生的差异,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的组建,如果让学生自由组合,往往会形成同质分组,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一组,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在一组。教师要参与分组,均衡学生的成就、能力、性别,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有思维比较深刻的学生等,这样可丰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合作性学习小组中积极的相互依靠,承担个人责任和学会评价反思。同时保持小组的小规模。小组的规模越小,个人的责任就越大,可3-6人一组。问题的难易分ABC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去解决层次不同的问题,使层次低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得到成功。

  4、创设问题情景,提高探究能力。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可设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问题情景,主动参与实践,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的教学中,可创设如下的问题情景:(1)一块平行四边形纸片,不小心撕破了,巧的是刚好从A这个顶点撕开,ABBC完整,请用两把无刻度的尺补好它。先由学生动手操作:用两把尺过点ABC的平行线交CM的延长线于点D。教师设问:为什么可以确定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呢?学生作答:由作法可知四边形ABCD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依据定义,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2)教师设问:现在只有一把有刻度的直尺,你能补好这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尝试:延长CM,量取CD=BA,连结AD,得四边形ABCD。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尝试,通过证△ABC≌△ACD,证得∠DAC=BCA,从而证得ADBC。教师:通过刚才的证明,说明修补是成功的,你还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学生:说明“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总之,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吕型伟“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9期。

  [3]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