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增强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作者】 刘卫仁

【机构】 江苏省靖江第一高级中学


【正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时代性就是高中历史教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特征。开发符合时代性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公民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增强高中历史教学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谈一些思考。

  一、架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增强历史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中学历史课程资源虽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但绝大多数只是停留在史料化的对教材知识的补充或论证。在很大程度上其时代性特征不明显、不强烈,特别是在历史与现实关系的处理上,忽视了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的联系,忽视了学生生活的需要和时代环境,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以“走向联合的欧洲的影响”为例,教材从对欧洲自身的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对美国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依然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欧盟目前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欧债危机、超国家机构对各成员国主权构成挑战的政治困境、移民问题、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差异大和内部发展失衡、欧盟东扩引发的国际关系紧张等,这些目前都困扰着欧盟,甚至都引发欧盟面临分裂的危机。再如,慰安妇问题是近年来国际问题中迅速升温的一个焦点。国内外许多学者经过长期的调查、取证和研究,用大量的、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中国是日本法西斯主义推行慰安妇制度的最大受害国。侵华日军在中国强征的“慰安妇”人数在20万人以上,“慰安妇”问题在历史教育上的重要性应不逊色于“南京大屠杀”。但是在现行的高中历史各种版本的教科书上,关于日本侵华史的叙述中都没有提及慰安妇问题。又如关于台湾的历史,高中历史教材对于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抗战胜利后台湾的光复、新中国成立后蒋氏父子治下的台湾等历史依然是空白。这些都是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现实问题。

  正如著名史学家克罗齐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历史研究都是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的,否则史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历史知识具有帮助人们认识现实社会的功能,这种功能直接指向了历史知识的时代性。历史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时代性,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也是历史教学重要手段。因此,开发具有时代性的历史课程资源,就是要改变教材知识和课程知识滞后的状况,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内容,淘汰那些和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相违背的内容。要及时补充反映当今社会发展中有突出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内容,整合时事热点资源,架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提升历史教学的时代性。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增强历史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教师是历史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完成教学目标最积极的因素。教师的专业素养、个人学识、师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历史课程资源的实施效果。

  笔者曾经学习了两位老师关于《美国联邦政府建立》同课异构。在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时,一位教师只是致力于依据教材观点,补充相关的材料来充分论证其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合理性、优越性。另一位教师在论证其当时的积极合理的同时,适时抛出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是否完美无缺”的疑问来激发学生思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摘自学者庞卓恒《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不具有普世价值》中一段材料:

  盖洛普民调所20119月日发布的民调报告称,49%的选民认为两党都不代表美国人民,而无党派选民中持此观点者高达60%。有趣的是,仅10年来,美国人对“一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同属于一个党)还是“两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不同属一个党)的选择一直反复不定,但有两点呈现某些定向趋势。其一,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从2005年达到36%的最高点以后就呈现出下降的总趋势,到2012年下降到23%。这意味着肯定多党竞争具有互相监督作用和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具有全力争价值的选民所占比例缩小,而是呈不断减少趋势。其二,认为“一党政府”好的选择平均值明显高于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而且其比例有日趋增长的趋势。……这不但表明否认多党竞争具有互相监督作用和立法与行政权分离具有权力制衡价值,而且否认了普选出来的总统和国会能够代表真正的民意。

  很显然,前者只会把课本上的知识和观点传授给学生,而后者对课程资源进行了精心地开发,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既突出了三权分立政体历史的进步性,又引发学生思考当代美国分权制衡下现实的困境,即政党监督和分权制衡的作用正受到削弱,分权制衡也会导致效率的低下等。毫无疑问,只有具有时代性的教学思维习惯的教师才能谈得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时代性思维习惯。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时代性,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时代性,也对历史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更多地从学生“学”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思考如何将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形成同教学内容的达成相结合,使培养目标体现时代要求。

  其次,在优选教学内容上,教师应从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出发,思考如何在历史的教学中关注时代价值,培养学生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因此,教师往往不是利用现成的教材,而是针对教科书的不足,对其内容进行加工、整合和补充。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将基础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将历史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相联系,整合教学资源,以符合“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第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更多地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思考如何将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同历史意识的形成相结合。  

  第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从兼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思考如何将每一个学生的成功体验同教学意义的形成相结合。善用史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鼓励质疑,在探究中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当然,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增强历史课程资源的时代性,还在于教师要及时关注史学研究新动态。

  三、关注史学研究新动态,增强历史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然而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新史观和部分史学新观点,但是由于作为主要课程资源的教材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教科书在所选内容上往往与科研发展、史学研究的进展始终是存在差距的,相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明显具有滞后性。例如对于宋代的评价,教材依然沿用了上世纪国学大师钱穆的“积贫积弱”说。但近年来,随着史学界对宋代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认为宋代无论是在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方面,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都达到了“空前绝后”,并得到了国际史学界的认可。再从近年来新课程高考命题改革来看,无论是《考试大纲》还是《考试说明》都是按照文明史观重新构建学科体系和考试内容,都强调创设新情境、考查新目标,试题依托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新的史观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在命制试题中出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关注史学研究的新动态,增强高中历史课程的时代性,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及时关注史学研究新动态,吸纳学术研究成果,有利于丰富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恰当地引入史学研究新成果,纠正教材中过时的或片面的观点,有利于落实“用教材”的观念。适当引入史学研究成果,拓展和深化教材内容,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度引入史学研究成果,引导学生涉足史学争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问题,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所以,关注史学研究最新动态,及时引入有利于实现学科教育价值的新成果、新观点,使学术成果向中学历史课堂转移,有利于丰富历史课程资源,推进学术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就能够通过关注、援引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会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