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地理教学生活化
【作者】 朱亚亚
【机构】 安徽省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地理系
【摘要】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可见,它与人类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可见,它与人类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应该充满生活味。长期以来,地理课在教学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地理课不感兴趣。多年以来,地理教育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地理教师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教学;地理生活化;重要性;意义;途径;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可见,它与人类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地理教学应该充满生活味。长期以来,地理课在教学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地理课不感兴趣。地理生活化教学是指在地理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地理,把生活问题地理化,地理问题生活化,体现“地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地理事物中学习地理和培养地理能力,体会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地理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地理的魅力。
近几年来,中学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地理教学的师资、课时、质量不令人满意,而地理课堂教学,仍有相当多的初中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量算实地距、判断方位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正确认识,认为学习地理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教师也过于重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使中学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为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就需要教师构建起二者之间的桥梁,把地理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为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必须乘着新课改的东风,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下面简要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1.体现地理课的实用性。地理知识内容丰富,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每天的天气预报与人们外出、农业生产的安排、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假期的外出旅游等等方面都与地理知识有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地理环境,并面临着一系列不利局面。如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增长与粮食问题、资源的持续利用问题、生态平衡的破坏等紧迫的环境问题。在教学当中,如能注重联系实际生活,传授有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知识与人类环境相协调的环境意识,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爱护环境。从我做起,就能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地理学科存在的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因素。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让学生由于兴趣而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中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由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学,主动摄取知识,积极思考,并能意识到地理知识的有用性,改变一贯的“地理副科”的偏见。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教师不断在课堂上把枯燥的地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久而久之,有利于培养学生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从而在平时的学习当中自觉地将地理课中涉及到的部分概念,理论与自己周围事物相联系,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达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目的。?
二、用生活经验解读地理知识
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由于地理学习对象尺度广大,距离遥远,时间久远,地理过程难以直观细查以及过于宏观抽象等原因,常常在认识地理特征,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原理时产生障碍,特别是初中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更难以接受,逐渐产生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说明了教育必须作用于人的生活,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更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当前的地理课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实际,学生一味地为了应付升学而被动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沉闷,成了接受地理知识的容器。这样就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培养出书呆子型的学生。他们只会“纸上谈兵”,不能灵活运用,教材几乎全成了从理论到理论的东西。
三、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地理新课标的主旨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这些内容,以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如七年级的世界地理部分,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总有些遥不可及的陌生感,教师可多动脑筋,把一些问题融入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地球公转”一节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轨迹学生不易把握。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地理知识有或多或少的关联,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来思考并解决一些问题,初步树立地理观念。初中学生普遍缺乏生活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适时地进行培养。
四、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施途径
1.创设生活情景,提升主体地位。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学习。
2.挖掘生活素材,唤起学习兴趣。进入新世纪,我们发现周围的环境变化很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时与书本知识不相符,应鼓励学生对地理理论提出质疑。
3.开发乡土地理资源、巩固所学知识。
4.解析热点问题,提高分析能力。
5.进行生活实践,学会解决问题。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中处处有生活;体验到地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主动去学习探究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善用地理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审视身边的事物,增强驾驭生活的能力,这样才能够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