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 王秀珍
【机构】 新疆额敏县169团中学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已有经验和一般的思想的逻辑规律的基础上,用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思维活动。作为教师必须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开创教育的未来。【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世纪。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已有经验和一般的思想的逻辑规律的基础上,用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思维活动。作为教师必须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开创教育的未来。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专制式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就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思维僵化、迟钝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最大障碍。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平等民主的对待学生,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当学生发言时,我一定认真听取,决不插话打断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一律表示欢迎,必要时展开讨论,肯定学生的成绩,鼓舞学生的信心,纠正学生的错误。在教学中,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允许学生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表达和应用,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推导过程、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教育要达到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引发求知欲的目的,就必须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取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外部世界不可遏制的好奇心,从而为其今后的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多为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其中必然包括学习的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最简单的办法是求多解练。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数学教学的实际,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型和恒等变型的能力。以一题多解为例,从各种规律中找出规律,便能举一反三。作为教师要精选例题,按类型、深度编选适量的习题,再按深度分成几套,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想,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只有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能不断地开展创造性思维,有所创新。对小学生来说,不要求他们创造数学知识,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勤于多思和创造精神,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些数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指出这种创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幸福,这对于激励学生从小立志与尝试创造来说,是一种好办法。
在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思维具有创见,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寻求独创解法。
我在讲完圆柱体的体积以后,出了一道这样的例题: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113.0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通常的解法如下:
先求出圆柱体的高:h=113.04÷(2×3.14×2)=9(分米)
再求出圆柱体的体积:V=3.14×22×9=113.04(立方分米)
而有一位学生却列出这样一个算式:V=113.04÷2×2=113.04(立方分米)其算理是:把圆柱体切开,可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也可以等于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高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因此V长方体=sh所以V圆柱体=S侧÷2×r底面。
分析其算理,不难看出,这是一种极富独创性的算法,我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
五、教师的备课要以学生为主体
素质教育是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备课要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教材中的内容怎样教给学生,而没有首先去考虑学生会怎样学习这一内容。现代教学论,提倡教师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只有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坚持学生为本位,才有可能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去服务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条件。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我在备课时,往往把抽象的数学内容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让他们的思维有所依托,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六、精心设计练习,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其特性上表现为首创性、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等。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善于转化、扩展、变异等,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对小学生来说,思维的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练习的设计是致关重要的。我认为:练习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使学生在练习中敢于打破常规,寻求新解。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太注重分数,进行大量的机械性练习,而教师又忙于作业与试卷的批改,无暇顾及学生练习中的“创新”。以致于使学生的思维呆板、解题单一。在实际教学中,我精心设计练习题,尽量让学生多做些开放性习题,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探索、创新。学生学习数学开放题,有利于认识结构的重组和优化,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创造性思维。
七、多角度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进而产生新颖的思维结果。在教学中,多角度进行思维训练,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
总之,在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科特点,做到适时、适度,自然结合,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效、有力。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爱学、会学、学得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