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生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

【作者】 王辉礼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谷脚小学

【摘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在思维培养中保持一颗好奇心。思维是根本,兴趣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
【关键词】思维;兴趣
【正文】

      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能激发大脑组织,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学生都知道自己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我对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谈几点体会。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整体性的,包含观察、实验、归纳、内比和猜测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比如“认识直角、锐角、钝角”这节课,为了让学生能够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教师可以准备丰富的材料,组织学生观察,小组合作,讨论:“什么样的角是直角、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你认为直角、锐角和钝角哪一个角重要?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定义。同时得出:直角是锐角和钝角的分界,判断锐角和钝角的标准是与直角比较大小得到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直角最普遍。所以直角非常特殊,特别重要。这样,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的重要标志是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即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比如,在教学“大数的读法和写法”是用计数器进行直观教学就能使学生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

  三、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比如测量教室和书本的长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十本书和十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四、为学生设计有助于促进思维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引起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学生而言,并不仅仅有益于学习某一数学知识,而是全面起作用的因素,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恰当地设计“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听懂别人的发言,围绕问题积极有依据地思考,合理地坚持与放弃,对自己能够进行必要的自我批评,对别人能够分寸得当地赞扬与指错等等。因此,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为学生设计活动,不但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段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例如,“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设计出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猜测、验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认识“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而是通过这个过程积累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去研究问题的经验。另外,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六、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解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驶10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05÷3×2+105=17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05÷3×(3+2)=17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105×2-105÷3=175(千米)。其中,10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105÷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综以上所述,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因而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让他们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兴趣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