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牧民新歌》的演奏技巧与风格

【作者】 邓 颖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12级音乐表演一班

【摘要】竹笛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民族器乐,它从先前的伴奏器乐走向现如今的主奏器乐,对民族音乐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做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民族乐器可谓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其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让中国人无不感到自豪。笛曲《牧民新歌》是当代中国民族器乐的一个代表性作品,无论在风格类型,还是在创作理念上都体现了时代性和民族性。作品融合了中国竹笛北派的热烈刚健与南派的细腻华美,创造了刚柔相济的崭新风格和意境。它以新的音乐表现手法及独特艺术特征,成功把乐曲中的艺术魅力展现给我们分享。
【关键词】演奏技巧;《牧民新歌》 民族器乐;艺术特征
【正文】

      中国音乐文化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民族音乐的发展也有相当久远的历史。然而民族器乐的文化精神是丰富的,作为民族器乐不可或缺的笛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民间音乐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中国民族器乐的迅速发展,而竹笛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简称“民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它是传统民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它独有的音乐和极强的表现力,使竹笛在中国传统乐器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当北派、南派风格竞相展露时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竹笛音乐的发展,反过来整个新中国笛子音乐的发展也为南北派竹笛音乐风格的展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语境。①笛子音乐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笛子本身的风格。通过对竹笛的学习深刻感受到民族音乐的博大与带给人的伟大魄力。同时经过对竹笛的学习对竹笛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一个由十二个小孔组成的乐器却可以演奏出不同风格不同调性的乐曲,让我们更多的对竹笛艺术发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详细的笛子制作、笛子的发展过程及流派的形成过程,从而更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更好的继承、发展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笛子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九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马叫等。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为民族器乐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宣扬民族音乐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创作背景

  笛曲《牧民新歌》是简广易②于1966年在内蒙古伊克昭盟时有感于生活。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所创作的笛子独奏曲。蒙古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民间音乐十分发达,七世纪之前蒙古人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深山密林中过着狩猎生活,与此相适应那个时代的音乐和舞蹈是相结合的,其特征是曲调短小、节奏鲜明并配合以打击乐,这种风格的作品在狩猎歌舞,草原放牧乐曲中有所保留。进百余年来,内蒙古南部地区从游牧封建制下的领土所有制向一般地主所有制过渡,大批牧民转业农业生产,此时汉族人也大量进入蒙古地区,由于牧业经济的改变又产生了节奏鲜明,旋律流畅的新的音乐分格。这一时期汉族民间音乐对蒙古族民间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蒙古族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说唱音乐和歌舞音乐四类,其中民间器乐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旋律线条以抛物线型为主,一首乐曲、一个乐句和乐汇的高点往往在中间部分,蒙古族的典型音调也是如此,同时蒙古族民间音乐的节拍分为散板和有板两类,《牧民新歌》以它深刻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且感染着演奏者和观众。对民族音乐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它在众多笛曲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位,它以浓郁的民族音乐分格,亲切感人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展现了内蒙古草原风光和大草原上一片生机昂然和谐美好的景象,仿佛把我们也带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同时也感受到牧民生活的美好,简单质朴却又潮气蓬勃的生活态度。此乐曲以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动静结合的艺术形态表现了蒙古人民悠扬与奔放的生活方式,而在内蒙古我的家乡也以宽广辽阔的地域环境和悠久的文明历史文化,为众多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民族乐曲的资源,以内蒙古音乐为素材的马头琴曲,竹笛曲、二胡曲逐渐增多对我国民族音乐有很重要的引领作用。笛曲《牧民新歌》在民族器乐界广受影响。《牧民新歌》用E调中音笛演奏出明亮委婉的感觉,要注意气息的平稳使引子部分流畅,三吐的吹奏要清晰有马奔跑的感觉,整个乐曲要衔接有序,完整通畅。乐曲的引子描绘了宽广的大草原还有淳朴的牧民在草原上生活的情景,整个草原上,蓝天、白云、羊群、绿草和憨厚朴实的牧民一起勾勒了一副和谐美好的画卷。短暂的离调使动人的引子部分增添了迷人的动力,这首笛曲在“文化大革命”③后期十分流行,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器乐曲之一。

  简广易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民族乐坛的新人。他以嘹亮圆润的笛音,纯熟扎实的技巧,饱含深情的创作,热情洋溢的用竹笛抒发了对新生活的热爱,受到国内外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赞赏。简广易从小生长在四川山城重庆,父亲是一位牙科医生。简广易自幼聪明活泼,上小学的时候就对音乐很有兴趣,尤其喜爱民族音乐。从初中二年级起,他开始学习竹笛。由于认真刻苦的钻研,勤奋练笛,进步很快,被选参加了重庆市少年宫民乐队,在演出实践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9年夏天,简广易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修竹笛。在附中的三年学习生活中,他虚心好学,认真的学习文化课和专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期间,他曾向北方昆曲剧院笛师叶仰曦、民间音乐家段广义和笛子演奏家刘森学习笛子技艺,从而提高了演奏传统笛子曲和现代笛子曲的技巧和扎实的基本功底。          

  1962年,简广易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民族器乐学,由于想有实践的愿望,他参加了中央广播民族乐团。中央广播民族乐团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深入广泛的民族音乐实践,以及深入生活、鼓励音乐创作的好团风,深深的感染着刚刚参加乐队不久的简广易。在他独立进行演奏之后,他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刻苦锤炼笛子基本功、努力完成乐队排练节目之上。乐团的许多老同志也给了他很多的鼓励和帮助。简广易张开了青春的双翼,在笛子的艺术天地里展翅高飞。才有后来到内蒙采风所创作的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同时这首乐曲还被编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音乐教材。

  乐曲分为四部曲式结构,乐曲分为五段。自由舒展的引子展现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碧草如茵、天高云淡的画面,中间短暂的离调增添了蓬勃激昂之情,动人旋律。优美抒情的慢板似牧民悠然骑在缓行的骏马上,时而明朗时而甜美时而迂回内在时而又激动热情地歌唱生活,赞美家乡。小快板以牧民身骑飞驰的骏马自豪高歌,然后音乐在高音区转入宫调式,色彩明亮新颖、将激越之情推向新高潮,最后一段,情绪更为热烈,形成了万马奔腾、牛羊成群的欢腾气氛,乐曲清润甜美、深切而细腻,融抒情与激情为一体,使乐曲极富歌唱性和感染力。演奏上既有北方梆笛高亢明亮、爽朗热情的风格,又兼备有南方曲笛抒情柔美的特点。该曲使用了连续的三吐音,模拟马蹄声,还有一种特殊的气指技巧相配合,模拟形象生动的马蹄琴音的声音,这种风格较为罕见。整个乐曲旋律动听、多样化的节奏生动地描绘出内蒙古人民真实的生活,现实中的质朴、勤奋、自然、真切的生活情境,歌唱生活,赞美家乡的优美纯情的生活。

  二、《牧民新歌》演奏技巧的分析

  《牧民新歌》用E调筒音作2来演奏,要注意指法与气息的完美配合,两个半音14要吹奏准确,注意好节奏。在引子部分的气息很重要,要求吹奏时气息平稳最好会用循坏换气使乐句流畅,在演奏技巧上应该注意吐音的运用,首先引子部分十分重要。要体现出蒙古族人民的深情豪脉及马头琴音乐悠扬浑厚的配合,使乐曲直接进入一种辽阔柔美的草原意境,欣赏牧民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引子是散拍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情把乐曲的引子时值控制起来,总体要表现出不管是演奏者还是听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曲子进入慢板柔情阶段,主要以滑音、颤音为主,前面的行板部分更以滑音为主,中间行板要把那种辽阔表现出来。同时要分清快板双吐音得清晰程度,注意不要含糊不清或是手指不灵活导致双吐音的不清晰,时值不稳而导致乐曲缺少应有的气氛及情感。演奏此曲应先想象自己正在大草原上享受悠扬的歌声,辽阔的草原、轻柔的和风,了解曲子的背景,还有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演奏者的气息,气息首先要平稳流畅与手指密切配合,演奏时需投入其中,用心中的情感来描绘此刻你独有的幸福欢乐,陶醉在美丽的草原风景中。

  ﹙一﹚、乐曲中所包含的演奏技巧及技巧分析

  《牧民新歌》乐曲开头是散板,优美深情的慢板具有内蒙民歌的特殊曲调,倾吐着牧民对新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第二段是跳跃的小块板把前面的慢板曲调加以变奏处理,用灵活跳动的音符形象生动的模仿马在大草原上奔驰的声音。运用双吐和三吐的技巧及活跃的节奏型,描绘了牧民骑马奔驰热情欢乐的景象。第三段将音乐变奏拉宽,旋律热情舒展。乐曲第三部分是一段小快板,用于表现蒙古民歌明快的节奏特点,用三吐加双吐演奏技巧,用马玲和木鱼伴奏、模仿牧民放牧、骑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马嘶鸣的情景。

   蒙古民族一直都是游牧民族,在古代及现在的少部分牧场上,他们的生活,生产都要以马代步,更有骑马比赛的项目,在一年一度的那达幕大会上,更是有用笛子三吐来模仿马声,形象地表现出骏马奔腾的效果。然而乐曲也把草原生活景象展现在听众面前,采用的指跳音与吐音完美结合的指法,给听着一个奔腾跳跃的感受,使旋律上下波动、此起彼伏逐渐向上渲染乐曲曲风优美。四段巧妙运用了调式的对比手法,以明亮的宫调式色彩使音乐氛围高涨,紧接着的五段运用了花舍,飞指、颤指等技巧,急述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强烈的节奏表现,渲染了辽阔草原上人欢马叫的热烈情景,在高潮热闹欢腾之下结束了全曲。给人带到此景中去自行感受及留下回味和享受的空间,手法独特新颖,曲子在欣赏之后比较让人留下不舍得心情。用心感受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欢乐。了解《牧民新歌》的创作情景,对乐曲意境的理解与流传有重要作用。

  ﹙二﹚、演奏技巧对乐曲旋律的装饰意义

  乐曲的一些演奏技巧对旋律的装饰意义并不是单一的、绝对的。往往由于旋律演奏速度变奏技巧应用的多寡等不同条件,它表现作用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如依音、颤音在快板旋律中的应用往往增添了乐曲热烈的气氛而在慢板中的应用则赋予乐曲柔美连贯的抒情性。而演奏者对演奏技巧的不同呈现,会使乐曲旋律有各自的表演效果。

  三、乐曲旋律曲调的特色

  大家都知道旋律曲调是音乐的灵魂,旋律手法则是音乐的最主要表现手法。对于注重线性思维的中国传统器乐而言,旋律就更为重要,旋律手法也是最主要的艺术特征。那么,民族器乐中那些绚丽多姿的旋律是怎样构成的呢?李民雄在《民族器乐概论》中说“传统民族器乐的旋律发展原则及手法主要有重复、连缀、循坏、变奏、展衍”五者巧妙配合使民族器乐表现出更加动听、丰富的旋律及艺术表现形式。《牧民新歌》的旋律悠扬,激昂奔放。在引子部分缓慢进行自然引进一种草原生活的舒适情怀,第一段抒情的慢板,内蒙民歌风味的曲调,柔美动听的旋律使听者产生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段在羽调旋律上,再配上活跃的节奏型,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奔驰的欢乐情景展现出和谐美好的牧民生活。接着进入第三段,节奏放宽,旋律舒展,表达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深情歌颂。第四、五段音乐情绪更加高潮,运用了花舌、吐音、飞指等技巧,下面这句就是用飞指形象的模拟骏马的嘶鸣声,学习掌握飞指的指法,更好的熟练于演奏当中。我们学习时可对不同演奏家的演奏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听到的马叫声来练习。最后,在强烈的节奏音型衬脱下,旋律更加急骤,进一步的渲染了一望无边的草原上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在高潮中结束全曲。 

  四、《牧民新歌》的艺术风格特征

  乐曲在其艺术表现形式及风格上采用了游牧民的唯美和谐状态,没有太多的修饰和点缀,只是用游牧民真实质朴的感情生活去表现出他们内心的满足。不管在乐曲结构上还是在曲式的演奏上,都抒发着对新生活的热爱,旋律中加入了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三度或三度以上的颤音和打音,这是内蒙古民族音乐中所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在音乐中的运用,需要演奏者把握强弱的变化,乐曲的强弱变化在乐谱中都有标记,在把握强弱的变化时要掌握好强弱的自然过渡,在换气符号前后的部分强度要衔接一致。

  节奏多采用十六分音符,由慢板进入快板较多运用吐音适于演奏出热情欢快活泼的曲调,表现出时代风格及民族风格,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并运用多种方式创造性的表达对事物作品的理解,节拍稳健、用双吐和三吐的技巧和跳跃的节奏型,描绘了牧民欢乐的景象。最后一段运用了快板主题的再现方式结束整曲。在风格上《牧民新歌》的节奏形式上先快后慢,最后回到原速,再次在急促的节奏下结束整曲。

   在装饰音上表现整首乐曲的优美与完整,乐曲中运用了吐音、颤音、打音、花舍等技巧。把牧民生活在草原上的景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学习此曲时应注意各装饰音的有效配合。不宜过多使用装饰音,也不能过少使用,以免出现在乐曲音乐表现力上的做作或缺乏,做到恰到好处即可。感情特点和艺术处理手法也相当重要,引子分为六句,表现草原的早晨,牧民在马背上的唱着长调,每句随着高音而起伏,最后三个音上板。第一段表现牧民下马,牵着马缓缓行进,速度不宜过快,对手上的滑音、颤音要求较高。第二段小快板表现牧民骑马小跑吐音要极富颗粒性。第三段表现马跑的稍快,要求连贯、通畅、富有歌唱性。最后一段快板表现骏马在狂奔,热烈的场景。不难发现,这些不同的演奏技巧都以音色的丰富和变化为目的,而音色变化也不单是为了炫技,而是在增强笛子的艺术表现功能和风格特征。④

  参考文献:

  [1]王文俐、李诗源《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3

  [2]袁静芳《民族器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3]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612

  [4]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M].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5]田小军《近代内蒙古西部音乐文化》[M]. 西北民族大学报  2003

  [6]李民雄《民族器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7]赵松庭《笛艺春秋》[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8]张维良《竹笛艺术研究》[Z].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111

  注释:

  ①李焕之主编:《当代中国音乐》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第16页 南北两派笛子演奏家不仅演奏传统乐曲而且还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南北两派风格的笛曲。

  ②简广易:四川重庆人﹙19442000﹚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原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广播艺术团民乐团独奏演员。他创作了著名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

  ③刑继芳:《难忘的笛声—怀念著名笛子演奏家简广易》 《人民文学》2005年“爱与和平”征文专号,转引自萧舒文《20世纪中国笛乐》第101

  ④关于笛子演奏技法,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笛”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年版第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