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课堂上的教师语言

【作者】 王明军

【机构】 山东省莱芜市口镇中学


【正文】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主要靠的是语言,这就要求教师语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准确性、口语性等特点。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甚至每个细微的话语都显示了自身的素养和学识,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会通过自己内心的自信、性格的随和、知识的广博、童心的语言等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上课时语言罗嗦重复,他们有时对自己刚讲的话,重复一遍,两遍;有时对学生回答得清楚准确的问题也要全部重复一番;与教学无关的口语一节课能重复十多次乃至几十次。因此我们要抓好三点:

  一、在备课时要重视备教学语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精心组织,应该选择确切、精辟、通俗、常用的字、词、句,应极力避免使用令人费解的、罕见的方言词和文言词等。这样,才能达到课堂语言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的目的。其次,课堂语言还应讲究语法规则,且言简意赅。竭力使字、词、句等各级语言单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不说半截句,不含糊其辞,也不拖泥带水。不然,就会主次不分明,就有点“荒草多了,苗就看不清”的味道。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讲求艺术性。教案完成后,要进行试讲,尽量做到上课前自觉地删去导入、提问、启发、过渡、小结中的罗嗦语句。

  二、在授课时,要注意声调的变化。发音轻重,速度快慢,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等都要有讲究。同时还要根据教材文本内容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不同,确定自己相适应的语速语调变化,力争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和谐,与教学过程和谐。要自觉地克服“泥水”语言,“抽噱头”、“绕弯子”语言,以及批评学生时的教育忌语等,做到声音洪亮、吐词请晰、抑压顿挫。避免贫乏、呆板、干瘪、枯燥的无色语言,忌讳表达含糊,阐述不明,含混不清,半吞半吐,或者具有语法错误、逻辑错误的毛病语言、无效语言,那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要充分发挥体态语言的作用。,要有意识地用手势、身躯等手段来代替口头语言表情达意、维持纪律,从而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人的体态是人类的无声语言,负载着大量的信息,是人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重要补充。出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身体的相关器官的作用,通过适度的动作、姿势、体态、造型等,配合自己的有声语言,达到一种更加完美的境界。教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爱和支持、信任,我们应利用一切机会,有效运用体态语言,增强活动的效果,千万不要吝啬运用微笑和肢体语言去激发学生发出积极的信息。不过,体态语言的运用要少而精,要自然朴素,不可生搬硬套。身为教师,你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应自然而然。否则将陷入画蛇添足的尴尬局面。张弛有度,相得益彰。

  而要真正了解和引导学生去表现,也必然需要在历史教学中多进行探究过程的深入思考,给学生留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寻答案,激发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性,也必然对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再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有句俗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具备丰富的学识,独具创作精神,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学识,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