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二物理惯性教学几点体会

【作者】 蒋花茹

【机构】 新疆芳草湖农场中学

【摘要】惯性概念出现在初中物理课本里,对于初中二年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求教师要结合教材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惯性;惯性现象;实验
【正文】

      大家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一个物体,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原来静止的就会一直静止下去,而原来运动的则会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这里的问题在于:惯性是否是物体的性质?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均具有惯性。因而,看来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的性质,因为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别特征无关。因而,惯性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特征,是被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在此对象上的表现。换一句话说,它是存在于物体周围的一种条件,一种约束。?

  “惯性”一节的教学,课本是先给出惯性定义,再演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两个实验,验证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种安排,其特点是:先理论、后实验。教学实践表明:教材精炼,简捷明快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学生不易接受。究其原因,学习“惯性”前学生头脑中具有的惯性现象材料太少,课本只提供一个“伽利略理想实验”,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因此,学生总感生硬,难以接受。鉴此,我们改变教法:先实验、后理论,变验证型教法为探索型教法。这是符合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下面就惯性概念的教学,谈三点体会。 

  一、建立“惯性”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惯性”概念,从生活实践中人们所遇到的各种“惯性”的现象,去逐步引导和启发。

  1、激疑,引出“惯性”课题

  (1)奔跑之人,脚遇障碍物时,人向前倾。何故?

  (2)坐在汽车内的旅客,当车突然开动时,人向后仰。为什么?

  身边现象,人所共知。学生却不能解释,激起阵阵疑团,欲罢不能。教师趁机引出“惯性”课题。

  2、激趣,建立“惯性”概念

  (1)学生做“抽尺”实验:把盛着墨水的敞口墨水瓶置于课桌边缘,下压直尺或三角尺。用手沿水平方向突然快速抽走直尺,墨水瓶巍然不动。学生疑虑:墨水瓶为啥安全无恙?

  教师演示“打板落蛋”实验()。学生嘀咕:鸡蛋为啥没落地摔碎?

  师生共同得出:实验表明,一切静止的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教师演示“摸拟摔伤”实验:把布娃娃(头内暗置盛红墨水的敞口塑料水瓶)直立在小车上,手推小车沿桌面匀速平动。当车遇障碍物受阻停止运动时,布娃娃前倾,摔得头破血流。

  师:小车匀速运动,布娃娃的运动状态怎样?

  生:跟车相同,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车停时布娃娃脚受车向后的摩擦阻力作用,脚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由运动状态变成静止状态。

  师:车停时,布娃娃上身的运动状态怎样?

  生:继续向前运动,摔倒跌伤。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怎样的性质?

  生: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水到渠成。教师给出惯性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时教师给出什么叫“惯性”的文字。

  板书: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二、做好“惯性现象”实验

  做好“惯性现象”实验,是建立惯性概念的关键。惯性实验,做法多种多样,丰富多采。精选惯性实验应力求简单,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做;要生动有趣,宜增加惊险情节,产生强烈的刺激性和说服力,使学生久久难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利用学生身边现成器材,精选“抽尺实验”,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动手做。精做“模拟摔伤”演示实验,制造紧张惊险气氛。一个安全无恙,一个胆颤心惊,二者反差鲜明,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说服力,以此动摇学生头脑中顽固的错误观念,通过“惯性现象”实验让学生对所体验到的这些现象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顺利建立起惯性概念。

  三、解答惯性现象的步骤

  课本解释惯性现象,文字确切精炼。学过之后,学生尚难掌握要领,不能圆满准确地解答惯性现象。表现在语无伦次,思路层次不清,或者以简单的惯性二字概括作答。因此,教师在解释“惯性现象”实验时,应做分解动作,引导学生探出解答惯性现象的步骤:

  1、确定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

  2、找出物体或物体的哪部分在突发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

  3、找出物体或物体的哪部分在突发过程中不受外力作用,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例,一辆客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因遇障碍物向左急转弯,坐在车上的乘客为何向车身的右方倾斜?

  答:客车急转弯前,乘客与车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当汽车遇障碍物,司机立即扭动方向盘,向左急转弯。坐在车上的乘客因其臀部随车上的座位向左急转弯;而人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其原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因此,汽车向左急转弯时,人的上身要向车身的右方倾斜。

  这样做,思路层次清晰,解答惯性现象有规可循。通过一两题的正规强化训练,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解答惯性现象的方法要点,都能清楚地解答课后习题中的惯性现象,从而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认识和理解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是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好合理的教学方案。只要这样教学任务才能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