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困惑例谈
【作者】 许芳媛
【机构】 新疆伊犁新源县第八中学
当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已呈汹涌之势,全新的培养目标、全新的课程理念、全新的教材设计,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同时也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可否认,《语文课程标准》,内蕴丰富,新意迭出,积淀着几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现代语文课程的曲折探求和深沉思考,洋溢着科学理性和人文主义精神相辉映的独特风采。作为一个多年来一直战斗在高中语文教学前线的教师,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对新课程的精神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既感受着新课程改革给传统语文教学带来的变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不解和困惑。
首先,课标规划内容之多与教学时间之少的矛盾。新教材具有知识量大、难点多、要求高等特点,在实践中则面临着课时紧张,难于操作的问题。
以高一年级为例:新课标要求高一学生每学期学习两册语文必修教材,共8个单元26篇左右课文。而新课标每周仅安排4个语文课时,以平均每单元大约需要8课时计算,正常情况下每个学期8个单元的课文就要16周的时间方能完成;两册课文的“表达交流”共8次习作需要16课时(4周);两册课文的“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也需要12课时左右(3周);我们还得有期中、期末考试,还应该有单元测试和试卷讲评,平时的作业讲评等,而且一般学校都有校本教材,同时语文课总得有一些语文活动吧?整个一个学期除去期中期末考试和节假日才18周左右的教学时间,这怎么够用呢?
更为严重的是到了高二。为了给学生的高考复习留下较为充裕的时间,一般学校要在高二完成一本必修教材和五本选修教材的教学,在高二的前一个学期要完成《必修五》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仅一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选了中国古代诗歌30首(绝大部分是长诗),中国古代散文18篇(绝大部分是名篇),没有个60个以上课时,说是认真地完成了这本书的教学任务,那只能是自欺欺人。那么其它的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就更是情理中的事情了。
这样说来,严格按课标的规划时间来教学是很难完成全部教学任务的。因此,抢时间、赶进度成为不得已的选择,许多课文的讲解和知识点的讲授也只能流于表面。这样,学生的接受也往往只是一知半解,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教学进度与考试评价之间的矛盾。《新课标》能否成功推行,本人认为处理好考试问题是其中最大的关键,科学的考试模式不仅要能够客观地测评所考学科的水平,更要能指导学科的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完高中语文新课标规定的内容,除了模块考试应取得学分外,还将面临着两次重要的考试:一是毕业水平考试,一是高考。而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与教学进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之处,尤其是与毕业水平测试不符合。按照新课标的安排,高二前个学期的上半个学期完成了所有必修课程的学习,然后进行的是选修课程的学习。但我们的毕业水平考试却安排在高二后一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毕业水平考试是不考选修内容的,这样,学生连续学习的内容不作为考试范围,却要把很久很久以前学过的内容拿来考试,又没有安排一定的复习时间,岂不是太为难学生!须知,现在的毕业水平考试非常重要,合格率不达标,那是要挨各级部门批评的,甚至学校会被停牌摘帽(指省市示范性高中)。
再次,新课标没把语法知识和文学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纳入教学范围也着实让人困惑不解。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如果抛开理念意义上的国家教育目的不论,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那么现在“新课标”的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指出:“英语语法逐步的强化,汉语语法逐步淡化,致使不少理工科大学生用英语语法来分析汉语复杂语句,而不能使用汉语语法来分析母语。”这种现象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推进还将更为严重和恶化。新教材已不再开设语法专题,学生无从知道“短语”“句子成分”“句子主干”“复句类型”等。所以,讲解文言词类活用,学生弄不清哪些是动词,哪些是形容词;分析文言句式,学生不知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其区别;辨别句子语病,更是对那些概念感到云里雾里;至于在写作中,所犯的语法错误更是无须多说。一个学生,如果不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仅仅靠涵咏品味、整体感悟等方式积累语感,那无论是对当前还是未来的学习绝对是不利的。
与语法知识遭遇同样“被弃”命运的还有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非但不应“弃”,反而应深“挖”,它是一笔无比珍贵的教育资源,意志、情感、品质、兴趣和态度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文学常识中会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开发;而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知晓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对拓宽我们学生视野,增长见识,有极大的借鉴作用。试想,不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政治抱负和人生曲折,又怎会理解他诗歌里借酒抒愤激不平之情的实质?不记住一些文化常识,又怎能读懂古代文化名著,怎能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呢?诸如此类的人文资源,难道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吗?
新一轮的语文教育思潮实在有让人困惑的地方:一方面强调整合教育资源,综合学习;另一方面语文本身的优良资源又莫名地弃之不用。
在几年来的课改探索和实践中,我们遇到问题很多,困惑更是不少。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必定是一位反思的实践者,一位积极进取、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的实践者。深入领会课标精神,深刻反思教学行为,随机调整教学方式,才可能不断超越自我,步入新境界。课改之路,虽有荆棘,但我们相信,沿途风光无限。我们会充满信心,竭尽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力求走出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目标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