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个性化阅读教学彰显小学语文魅力
【作者】 卢凤刚
【机构】 贵州省罗甸县逢亭小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文本情境,以“品读”悟情悟理
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产生具有综合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文本,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体验,以达到渲染情感氛围,熏陶感情情操的作用。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第8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那棵大榕树“绿的耀眼、绿的醉人”,然后自由地轻声“体会读”,再自告奋勇“尝试读”。学生互动评议后,再出示课件“鸟的天堂——榕树”的实景图片,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柔声“示范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棵翠绿繁茂的大榕树下。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手势、体态的引导下,以欢快、沉醉的语调来齐读第8段。这种“品味引读”的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感受作者对榕树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设计动静结合的课件创设情境。将静态资料彩图和动态影像相结合:狼牙山之战的地形及路线图和五壮士屹立于狼牙山顶峰图,五壮士“顶峰杀敌”“英勇跳崖”两个电影片段。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入情入境地理解五壮士面临的生死抉择。从五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中感受他们的壮志、壮举、壮语,领悟他们崇高壮烈的精神。
除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第四段中班长马宝玉的一系列动作。通过个别表演、集体表演,用体态语言和声音语言来加深情感体验,充分感受班长临危不惧、顽强杀敌的威武形象。这样情景交融的创设方式,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有更好的“品读”环境,做到更好地透过文字悟情悟理。
二、借助问题探究,以“辨读”欣赏评价
真理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探究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看似“矛盾”之处,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思考中产生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个性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增强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如教学《中彩那天》,学生在了解了“那辆汽车是父亲梦寐以求的”背景之后,教师即可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引导他们大胆质疑。很快就有学生找到了文中的矛盾之处,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中彩本应该是高兴的事情,为什么父亲却神情严肃?当汽车被父亲的朋友开走后,父亲又为什么特别高兴?”等一系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很快,学生们就体会到了文章的中心:做人要诚实,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就等于拥有了一笔财富。一个人活得要有骨气,人穷志不穷,这才是最宝贵的。从文中的“矛盾”处入手,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通过对课文主人公的道德品质的欣赏与评价,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宽松的学习氛围,巧妙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在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的“神秘一笑”这个关键点,提出问题:想想诸葛亮在“笑”谁?为什么而“笑”?由于每个孩子看问题角度不同,因此他们的感受也不一样,答案自然也不尽相同。学生甲认为这“笑”是诸葛亮笑周瑜妒忌自己的才干,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学生乙认为,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学生丙则认为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的仁义忠厚,这是一种幽默的笑、赞赏的笑。这些个性化的答案是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后得出的独具个性的理解,而讨论分享又让不同的思维发生了碰撞。从这一个普普通通的“笑”字上下功夫,就可以使“诸葛亮”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加丰满立体。个性化阅读在学生思想中实现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开展合作学习,以“创读”拓展思维
新课标提倡“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肖伯纳说得好:“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拥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将有两种思想。”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仅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还应该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与人合作既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又能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智慧,拓展思维,升华思想。
那么在阅读课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呢?最重要的当然是“互动”。这不应局限于师生间的互动,更应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是生成的,学生幼小的心灵是充满灵动的,他们在阅读中的创意有时会让教师感到“棘手”。例如教学《麻雀》一文中,当学生读到“猎狗一步步逼近小麻雀”时,就有孩子大胆指出文章的作者没有爱心,眼睁睁地看着,竟然无动于衷;也有孩子说:要不是老麻雀及时出现,小麻雀也许已经死在猎狗的尖牙下了……孩子们的同情心爆发了,此时的老师如果能够意识到这是一个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那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一个问题:“作者屠格涅夫为什么不及时唤回猎狗?后来为什么又唤回了呢?”经过小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时各抒己见,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了正确答案: 屠格涅夫是个猎人,猎人的心肠都是比较硬的,他的猎枪上常常挂着各种猎物。在他的眼中,猎狗吃麻雀根本不算什么。而这一回,屠格涅夫却被老麻雀的勇敢无畏感动了……
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调动探究的激情;再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探究;最后,营造轻松的交流环境,人人参与合作互动,对文本进行透彻的解读。通过品读、辨析、欣赏、评价等个性化的阅读,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文本解读、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三者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