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挖掘语文教材中创新因素“八法”

【作者】 韩毓平 方国莲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实验小学


【正文】

      阅读教学中,怎样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致可采用以下“八种方法”。

  一、转换角度 同中求异

  有些课文,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文中已清楚的告诉了我们或在课文的某个地方已有暗示。但作为教师,不妨让学生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让他们在“横看成岭”之后,再“侧看成峰”,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前文说我隐蔽部队距“391”高地上的敌人只有六十多米,敌人说话的声音就听得见,且敌人是居高临下。而后文说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有学生提出:浓重的棉布焦味敌人是否闻得到?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兴趣,经过小组讨论,有学生说闻不到,风把棉布的焦味吹到其它方向去了,并说配图上也是这样画的。这种说法有理有据,似乎不可辩驳。而另一个小组的学生说敌人闻到了,但为什么没有引起敌人的怀疑,他们是这样解释的:“391”高地上的敌人闻到了棉布焦味后,引起了他们的高度警惕和恐慌,几个敌人慌忙拿起望远镜不停地观察,可始终未见山下有动静。在他们看来,如果山下隐藏的有人,烧这么长时间,烧到这种程度,不可能不动弹下。正因为敌人始终未见山下有动静,方才消除了疑虑,认为山下隐藏的没有人。

  第二种解释,虽然有悖于教材和教参,但更能突出课文的主题,且想象合情合理,很有新意,具有创新意识。

  二、拓展延伸 异中求同

  有些课文,作者已告诉了我们一种想法或做法,教师可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理解,甚至争辩,从而在求异的基础上求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例如学完《跳水》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思考:除了船长用枪吓唬孩子让他跳水脱险的办法以外,还有哪些办法?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让孩子退回来;有的说从上面系一根绳子,让孩子顺着绳子滑下来;有的说可在甲板上铺几床席梦思垫子,让孩子往席梦思上跳;有的说赶快张开鱼网,让孩子往网上跳;有的说赶快派几个力气大的水手,盯住孩子,孩子掉下来时马上接住……听着孩子们一板一眼的“办法”,教师不失时机地插话道:“同学们的这些办法和船长的办法,哪一种好?联系课文说说为什么?”经过讨论、争辩,学生明白:“孩子已爬上了最高的横木……他往下一看,脚底下就摇晃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退回来是不可能的;用席梦思、鱼网来不及,也不够安全;用手接则十分危险,万一接不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只有船长的办法最安全,最实用。这样做,使学生对课文中的船长镇定、机智的性格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开启心智 填补空白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有时作者根据文学创作的需要,在行文中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空白”,言似尽而意无穷。教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抓住这些意味深长的“空白”,让学生去想象、补充、延伸,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指导员和“我”领书回来的路上,指导员为了护书,身负重伤,将要牺牲之时,“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指导员牺牲后,“我”会怎么样,以及指导员说的“将来”后面的话省略,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指导员后面会说什么话?“我”在指导员牺牲后又会有怎样的表现: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等。

  四、探究原因 乐问善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敢问的精神,激发学生乐问的心态,指导学生会问的方法,养成学生爱问的习惯。教育学生,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显得更可贵。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教师让学生质疑,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敌人不把铁链也炸掉,让红军过不来,而只抽掉木板呢?”问题提出后,学生都陷入了沉思。这个问题确实有一定难度,而且有新意。教师要首先肯定这个同学爱动脑筋,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分析敌人当时的心理状态。最后学生明白了:当时敌人认为抽掉木板,只剩下了十三根铁链,再加上山高水急,重兵防守,即使是飞也飞过来,哪里还用得着炸铁链?这就更说明了夺桥的困难之大,从而更突出了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

  五、琵琶反弹 峰回路转

  有些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别出心裁,让学生的思路来个急转弯,反弹琵琶,以反托正。如在学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后,教师可提出:倘若董存瑞没能把暗堡炸掉,会怎么样?学生说将会有更多的战士牺牲,隆化的敌人也可能会再耀武扬威一段时间……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董存瑞英勇壮举的伟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设身处地 融情假设

  有些课文学完后,教师可让学生进入情境,假设自己是文中的一员,该怎么办?如学习了《小珊迪》一文后,说说“假如我是文中的‘我’,该怎么办?”学习了《捞铁牛》一文后,“假如我是怀丙和尚,还可以怎么办?”……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

  七、以演促学 内化升华

  有些课文,在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导自演。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就是内化升华,再创造的过程。例如《陶罐和铁罐》、《奴隶英雄》等学完后可让学生演一演。

  八、读写结合 互助互促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提升学生读的能力。扩写、缩写、续写都是此范畴。这种方法在许多的课文中都可以运用。例如: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后,可让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学习了《钓鱼的启示》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写一写。这样,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总之,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找准“创新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同训练学生的听、说、写能力结合起来,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