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关注的问题

【作者】 雷占福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民族九年一贯制寄校

【摘要】近些年来,语文教师的思想在解放,教学模式在改变,语文教改是卓有成效的。尤其是语文新教材的使用,使阅读教学有了大大的改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环节,它对于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更多更好的阅读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我们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调动;自主学习;语言探究
【正文】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在热闹的语文课堂的背后,我们也不容易忽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它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阅读课教学有以下几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

   一、关注学生兴趣激活

  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理论。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炼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调动

   “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是促进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提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主导”者应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慈母般的精心培育学生。如面对迟疑不决或紧张拘束的学生,老师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句可人的话语,一个温和的手势都能使其树立信心,增强勇气。

   首先,以满腔的热情激励学生,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从教学实践可知,那种对于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和鼓励可以激发其在阅读空间进行不同层次的创造思维,如在进行小说《孔乙己》人物描写片段阅读教学中,老师一气提出几个具有梯度的问题,然后要求语文程度较差的同学作答并给予“回答得很好”的鼓励语言。请程度较好的同学作答题点拨,时而用眼神、手势和简短的话语不停地鼓励,结果发现答题质量远远超出了我预想的效果。多给胆子小的同学提供个别诵读课文精彩段的机会;多给性格内向的同学设计一些最能接近他的实际的发音命题;肯定并鼓励思维敏捷的同学的突发奇想,这样既增加情感色彩,调动了情感又能增强学生整体的阅读活动参与意识,激发语言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用发展的态度来看待他们的各种能力,尊重孩子蕴含着一种信任。中学生的自尊心强而又十分敏感,教师不可动辄训斥学生,任何向学生心灵施暴的行为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必然是施教活动的失败。

   第三、注重“情感意境”的调动

   中国古代文论家刘勰说过:“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就是所谓的境中生情。情感是文章流动的血脉,是阅读教学中智力活动的源泉,语文课文大多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或严密的逻辑推理。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或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或洋溢有诗情画意令人神往,或说理透彻无懈可击。结合课文设计情感意境能够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再加上老师感情真挚、情意浓浓的朗诵,让学生荡气回肠,在阅读教学中还可就文章某一点创设局部情感意境,如《藤野先生》中,鲁迅与藤野告别一节,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比较当时鲁迅说谎话和说真话的不同效果,让学生融入那种依依不舍而又无奈莫名的伤感情景中,从而去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拳拳师生之情。

   第四、注重学生“批评意识”的情感调动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没有哪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出差错的,也没有哪一篇文章是尽善尽美绝无瑕疵的。学生能发现并指正这些差错和瑕疵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创造思维的表现,教师一定要加倍保护他们的批评意识,并利用它调动情感,学生提出的批评一旦被接受或得到解释,他们就会增强自信心和成熟感,就可以在情感的河流中,以知识为舟,以思维为楫,去展开更为丰富奇异的想象并进一步迸溅出具有美学风貌的溢彩流光的精神浪花,同时他们也会更加尊重老师,形成平等、民主、友好、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第五.是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首先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生会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社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戏不好看,那请想想“我”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问题一出来,答案可谓层出不穷,有的说是热衷自由,有的说是追求刺激,有的说是赏夜景,有的说是看热闹……我对这些答案给了肯定、给了鼓励、也给了引导,最后明确看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看戏的那一份轻松、那一份自由、那一份友爱、那一份美丽。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认同、得到了提高。

  三、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每位学生都潜在着巨大的自学能力,创设自学氛围,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给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时有法可循。教师还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功感。还可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

   (一)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二)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

   学习动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放”的彻底,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区分好“乱”与“气氛活跃”的关系。教师要导之有法,调动学生积极。二是要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形式,武断地打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三是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禁锢学生思维。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四、是要关注学生基础积累

  古语说得好: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家都知道,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重点字词一定要掌握音、行、意;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背诵,准确的默写;也一定要关注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一些名家名篇,这些知识也是学生必备的常识。

  五、是要关注学生语言探究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语言探究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之上,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如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这样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我相信长期这样坚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地提高。

   阅读教学可探讨的问题很多,我在这里仅仅是就当前最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谈了一点肤浅的认识,目的是抛砖引玉,我坚信:有你我他的共同参与,活化新知,尊重传统,我们一定会迎来阅读教学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