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技巧探析
【作者】 王家琴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第四中学
课堂提问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设置问题,形成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认识矛盾,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提问。
一、课堂上所提问题应是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是指具有一定深度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可以激发大部分学生进行讨论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某一概念、定义或公式的回忆。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我们可以试着比较下面两个关于电路的提问:“同学们,告诉老师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同学们,你能让手边的这个小灯泡亮起来吗?你还需要哪些器材?”显然,第一个问题是封闭性问题,要求学生机械地回忆电路的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没有记住电路组成部分的学生不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也很难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第二个问题是开放性问题,学生即使没有记住电路的组成部分,也可以通过实验积极地思考和开展丰富的想象,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
初中物理课堂的探究目标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使学生最终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因此,物理课堂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直接针对学生的观点或思想,它不一定要求学生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要引出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揭示其思维水平,同时鼓励学生的思考。开放性问题在促进学生思考的同时,可以让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从而能够缩小学生成绩之间的差距。教师也能得到学生个体对于物理问题认识上的更多信息,充分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和参与问题的回答
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实验“矿泉水瓶加适量的开水倒出后迅速盖紧瓶盖”,然后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什么?”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物理课堂的讨论当中,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小组成员对问题先讨论2分钟,然后,每组派代表说出答案。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开始反馈时要有等待时间。两次的等待时间都是重要的,要让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形成结论。
三、深入挖掘提问背后的意义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深入挖掘课堂提问背后的意义,否则就会给学生造成困惑,对于物理规律把握不准。例如,教学“连接方式”时,师:“同学们看一下书,然后回答什么是串联电路?”生:(看完书以后)“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就是串联电路。”师:“什么是并联电路?”生:“用电器并列的连接。”师:“下面我们在串联的两个灯泡中取下一个小灯泡,观察另一盏灯的发光情况?”生:(实验后)“不亮了。”
显然,在介绍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概念之后,教师想引导学生研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于是提出了“串联的两个灯泡中取下一个小灯泡,观察另一盏灯的发光情况”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的提出不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只能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地去取下一个灯泡。学生在按照教师的要求执行这一实验操作时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取下一个灯泡,在本节课后半部分研究并联电路特点的时候,也需要取下一个灯泡来研究,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根本想不到去取下一个灯泡。所以,这是一个失败的教学案例,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既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也对学生的物理课堂学习没有什么意义。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思考本节物理课上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问题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能让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吗?问题显示了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的学习内容的联系吗?
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师:(展示了一段有关于影子游戏的视频)“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影子。”师:“手影游戏是怎么玩的呢?”生:“拿手对着灯。”“拿手对着阳光。”师:(展示了两张小朋友画的太阳)“同学们看一下小朋友画的太阳,想想我们小时候是怎么画太阳的?”生:“一个圆圈,周围有光线。”“圆圈周围的线就代表光。”师:“好,我们下面来探究一下,光是如何传播的?同学们先想一下,物质有哪几种状态?”生:“固态、气态和液态。”师:“下面,请利用你们手头的工具来探究一下光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学生开始分组实验。实验完毕后,教师请每组的学生代表上台发言。生:“我们这组用激光笔照果冻,发现光在固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这组用激光笔照茶水,发现光在液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你们已经可以看到光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情况,有没有哪组同学通过实验观察到光在气体中是怎样传播的?”生:“没有看到。”师:“你们发现光线是在茶水里清楚还是在清水里清楚?”生:“在茶水里光线显示得比较清楚。”师:“你们看一看我们桌上的器材,如何能让光线在空气中显示出来?”学生分组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生:“可以在广口瓶中点燃蚊香,然后用激光笔对着广口瓶中的烟雾。”师:“这个提议很好,同学们试着看一下,能不能看到光线?”生:“能看见,光线在空气中也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通过太阳的图画提问学生怎么画太阳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关于光线的思考。这个问题的提问就很成功,学生把对线条的印象知识迁移到对光线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比较光线在茶水中和在清水中的不同,思考如何利用手边的器材设计出能看到光线在空气中传播路径的实验。该教师设计的问题前后连贯,引发了全班大多数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是个很好的问题。
好的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着力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双向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于课堂提问的研究和思考,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