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抓课堂教学反思促思品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 杨丽菲

【机构】 甘肃省瓜州县第三中学


【正文】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改革最终必须落实在课堂上,而改进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要很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必须走专业化成长之路。近日笔者在大量的课堂听课调研活动中发现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非常精彩,在关注学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表现得都比较出色,但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与新课程的实质相违背,或是把旧的东西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后又粉墨登场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的不解、浅解、误解,这也正显示出中小学教师向专业化成长的迫切性。要使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就要看清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紧紧抓住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对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错误理解

  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但是部分教师错误的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听课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景: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于是前后位或左右同学开始讨论。教师使用这样的小组讨论,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这说明: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1.2课堂对一些学生不够关注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正是这一核心理念的体现。从总体来看,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课堂内外与学生的关系更近了。但是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老师对教室前排和中间几排的学生关注较多,对后面几排的学生关注较少;对成绩优秀学生和中等生关注较多,对学困生关注较少。课后,笔者曾与一位老师闲聊,这位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发现自己驾驭课堂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他说,发现课堂上难度比较大的是对学生的驾驭。

  这位老师的话引起了笔者的深思,老师们仍受过去灌输式的课堂教学的影响,一门心思用来研究教材、研究教学资料,而对学生却很少进行研究和关注。

  1.3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师成为多媒体的“附属品”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曾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是实际情况却是,先进的教学手段却用来为落后的课堂教学方式服务。课堂上学生仍然是纯粹被动地听老师讲、被动地看老师操作。纵观40多分钟的课堂教学,屏幕影像、文字、音响接踵而至,教师抬头与学生正面交流时间却只有十几分钟,剩下的就是全神贯注于桌面点击鼠标,表演课件了。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让课件“动”起来不是目标,学生“动”起来才是课改的真正目的。教学中,多媒体只能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代替教学、主宰教学。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课堂机智等才是个人的宝贵财富,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4在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热闹”的气氛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于是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便采用边讲边问的启发式教学,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成为较低认知水平的“填空式问题”,一节课竟能提问上百次。试问这样不停地碎问、乱问,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吗?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充分启迪学生的智力,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实际上师生、学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

  活跃课堂气氛,并不是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的那种“发言很热闹”的气氛,不要把学生训练成“会说话的工具”,应当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者。

  二、紧抓课堂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1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们知道,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课改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一所学校,一个校长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通过教师的实践并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才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所以说教师专业成长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那么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化呢?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按照职业岗位需要,实现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也即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形成,教育教学和教研能力的提升与创新、专业思想和知识结构的深化与完善,这三个方面构成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成长实际上就是教师的自我发展,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成长源自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不断总结、反思。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实践,教师的实践离不开课堂。课堂——教师职业生命的主阵地,教学——教师职业生命的主旋律。教师专业化成长,当然应聚焦到课堂,定位于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推动教师自身的总结、探索与创新,促进与同事、学生的合作,把教师的发展与课堂教学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统一起来。

  2.2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他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这里的反思即指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思后则奋进。通过课堂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紧抓教学反思,就要紧抓四个字,即“悟”、“细”、“写”、“学”。认真反思,笔者认为,将会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2.1抓教师自我反思,应紧扣一个“写”字

  自我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课堂教学成功得意之处。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教材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等。反思失误之处,即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等等。通过对这些成功失误之处的回顾、梳理,并做出深刻反思。发扬成绩,纠正不足,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

  2.2.2抓教师对话反思,应紧扣一个“细”字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要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同事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这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大家畅所欲言,产生思维碰撞,集思广益提出解决办法。使反思达到了更高境界。这样合作反思、联合攻关,可达到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目的。这里教师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详细记录所见,所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话、讨论,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2.2.3抓教师录像反思,要紧扣一个“悟”字

  教师在自我反思和对话反思的基础上,经过了两翻头脑深沉洗礼,再来看自己的课例录像进行再现反思。想想同伴和专家的分析是否在理,即思考、领悟,并写出反思性教学案例,通过反思的反馈结果,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这样的一个再反思对教师的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获得新的教学体验很有帮助。

  2.2.4抓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反思,突出一个“学”字

  视频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领域内倍受青睐,主要是因为它可以为教师的“实践+反思”提供多种机会:首先,它展示的是真实的课堂情景,这是反思的基础;其次,它拥有不同层次的案例问题和多元的观点,这可以成为反思的“导火线”;此外,它嵌入了相关理论,这有助于提高反思的深度;最后,它还构建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库,从而为教师的拓展研究提供方便。正因为如此,视频案例可以成为师资培训和校本研修的一个多功能的平台。

  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在反思中不断超越、在反思中不断创新。这样教师专业化发展大有希望,教学质量才真正具有深深层次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