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幼儿园折纸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作者】 朱丽君
【机构】 新疆新源县第一幼儿园
【摘要】幼儿正处在人生求知欲望最强的启蒙阶段,折纸倘若能紧紧地抓住幼儿好奇的心理特征,不失时机地进行人类创造精神的早期开发,让幼儿从折纸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参与创造性游戏,则对于培养幼儿敢想、敢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及卓越的创造力有很大利益。【关键词】折纸;环境;手指尖;兴趣
折纸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术之一。它是以自然形象生活中的各种器物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手法,通过对纸张的手工折叠剪纸等操作进行塑造,使之再现。一张白纸,巧妙地折几下,就会千变万化,其中有很多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因素。让孩子们做到:指随心动,心随纸动。所以这学期我班开展的特色活动就是折纸。通过一学期下来的实践,我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折纸兴趣
兴趣是活动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抓住有利时机让幼儿产生兴趣,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到,自然生成有意义的活动。同样折纸活动也不例外。
记得有一次我教孩子们学习关于鱼的折纸添画,我问她们鱼生活在哪里?喜欢什么?我班周延小朋友赶紧说:“老师,我知道鱼宝宝最喜欢吐泡泡。”“泡泡是从哪儿来的呢?”我紧接着问。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鱼宝宝的嘴里。鱼宝宝的嘴巴要张口才可以吐泡泡。”通过环境的创设我让孩子们对折鱼产生了兴趣,并且要折嘴巴张开的鱼。孩子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学得可认真啦!最后我们一起将折好的鱼放到鱼池里,并添画出鱼宝宝吐的泡泡。幼儿在折纸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的愿望以及全身心的投入,他们在整个活动中得到了积极、愉快、主动的发展。活动中教师把幼儿看作主人。教师不再忽视幼儿主体地位,使幼儿的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创造折纸环境,营造艺术氛围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折纸虽然是以幼儿自发为主的一种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于幼儿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幼儿就难以在活动中充分的发展创造力。
1、打造“折纸长廊”
教室外面的长廊是我园对外开放的第二道大门。为了营造折纸氛围,培养幼儿折纸的创造力,我们将大家熟知的折纸“十二生肖”、“交通工具”等具有特色的折纸做成吊饰挂在走廊里。五彩缤纷的折纸作品如甘泉雨露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置身于浓浓的折纸氛围中。
2、共筑“折纸墙”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让学校的墙壁说话。我们将折纸的发展史、折纸示意图、表现形式等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在墙上,让折纸文化与孩子们面对面。感受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同时我们还将折纸墙分为:幼儿折纸欣赏展示区和幼儿折纸作品展览区。让孩子们的作品得到充分的展现,折纸氛围更加浓厚。
3、乐上“折纸课”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幼儿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根据这样的理念平时就注意孩子们的兴趣,将他们喜欢的东西变成活动的内容,与他们共同准备活动的材料,有了这样的铺垫孩子们在折纸课上特别投入、特别开心、特有成就感。真正做到折纸乐,乐折纸。
三、利用欣赏评价活动,帮助感悟创造美的能力
折纸欣赏中幼儿对作品的讨论是随意的、自由联想的,教师的评价应注意善于抓住幼儿最初的艺术感觉,随时适时地加以引导提升。如:欣赏中为幼儿作品起名字,是表现幼儿对作品理解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幼儿所起的名字不采用不置可否的:“恩、好、不错!”而应该给予一个简洁、适当的反映。“你是根据画面的内容起的名字”、“你是根据时间起的名字”、“你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起的名字”、…这样的反馈既有评价作品,又暗含应该这样为作品起名字的的各种思路的提示。 当作品出现时,应把幼儿的个人体验放在第一位。在孩子大胆的表现自己对作品的体验后,教师对幼儿的直觉体验进行提升,并应给予孩子一些欣赏的技能。在分析作品中,避免教师的灌输与权威,而应以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层层的分析:“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哪里最吸引你?”……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帮助孩子整理、清晰感受,让一些直觉、感受的东西,夹杂理性和逻辑。 折纸作品欣赏后教师可鼓励幼儿将欣赏经验结合在幼儿自己折纸中。在欣赏评价幼儿的折纸作品时,应充分了解全班幼儿能力的差异及每个阶段对折纸活动的兴趣,才能准确地找到它不同于同龄幼儿作品的独特创意。评价的作品,教师评价重点放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热情、积极性、主动性、独特的见解等,而不是单单的技能。而这些都是培养审美创造艺术素养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利用师生互动,捕捉有价值的事情,将无意义的活动变成有意义的活动,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审美创造能力。如在一次折纸活动中,方逸清折了一只形象可爱的骆驼,在欣赏展示时有幼儿提出如果这只骆驼的身上有花纹就更好看了。于是方逸清拿去在骆驼的驼峰上添了花纹。再展示时,王奕程举手肯定“现在变好看了,那驼峰上的花纹看上去象里面的水在流动”,小朋友们一致用赞赏的目光投向方逸清。这时我及时引导,我们在添花纹时可以与添的对象联系起来,添的花纹的含义与对象的特点联系,这样添出来的花纹会既漂亮又有趣。使在教师的引导下无意义的添花纹转向有意义的添花纹。通过互动、幼儿的主动参与,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幼儿折纸艺术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研究,探讨和研究方面的问题很多,我们只有找到折纸艺术与现实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用现代教育方法与手段来传授折纸艺术知识和技能,才能使折纸教育穿越时间,取得更好的成绩。折纸乐,乐折纸,我们的理念是:指随心动,心随纸动。让可爱的孩子在折纸活动中得到快乐和收获,让孩子的童年像折纸艺术一样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