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培养小学生检验应用题的方法和习惯
【作者】 陆运叶
【机构】 贵州省独山县基长中心小学
让学生掌握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由于学生在作业时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他们经常马虎,事后后悔,这是一种缺失的体现。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没有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对学生作业结果进行检验环节缺少要求,学生对这一回答只要是教师和其他学生认为正确就算通过,教师也总是问:大家认为他的回答正确吗?或大家同意吗?久而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反思检验这一良好习惯培养的机会。过分相信学生的检验能力。认为检验习惯可以临时抱佛脚。往往要到了考试时教师才叮咛同学们要检验啊!这种叮咛最后显得没作用了。我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80%的同学都没有对问题解答进行检验的习惯,他们认为检验非常麻烦,可见检验习惯的培养非常迫切。学生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盲目是从,做了但不知是否对了,不知结果不知是否符合题意,不知是否符合生活逻辑。这一切的一切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困惑问题。值得深思,也不得不探究。首先,要学会分析、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与解答步骤。
在学生的作业中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习惯。好的作业习惯是看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富有创见等。在平时的作业中,不要过于相信学生的检验能力,每个问题的检验方法往往是有多种。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如对应用题的检验学生是非常困难,然而检验时不可缺少的一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应用题就来自于生活实际,每一道题都有具体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反应工、农业生产的,也有反应日常生活的。看到一道应用题不要匆忙下笔,要认真,仔细的读题,使用一些辅助方法(画图法、列举法、分析法或综合法等)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理解题意,弄清题里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把“数”与“行”有机结合、抓住关键字眼,选取有用的信息,找出有助于求解的算法,根据应用题的解答步骤完整的写出解答过程。通过“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勤加练习、熟能生巧,触类旁通。同时,要懂得应用题的验算方法。
应用题的验算方法比较复杂,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但教师也不能因为难教而包办代替。通过应用题的验算对学生理解各数量之间的互逆关系、辨证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和良好数学习惯的养成更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常用的四种验算方法有:一、讲述法—一道应用题,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老师不要求立即算出结果,而是指导学生讲述出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及每步的意义。如果综合算式符合题意及数量关系,计算顺序符合解题思路就可证明所列算式正确。二、估计法—应用题来自生产、生活实际,看结果是否符合生产、生活实际。如果发现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那就说明这道题目出错了。即把计算结果与自已所估计的结果相比较,以此判断答案是否正确。四、另解法——验算的时候,设法用另一种方法去解答。两种方法解答的结果相同,证明此题解答正确。即用不同的解法来验算。例如:“学校给三好学生买奖品,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一共用去60元。每支钢笔的价钱是多少元?”先列式计算:60÷3÷10=2(元)。再另一种方法计算:60÷(10X3)=2(元)。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一样,说明原解法正确。
总之,要培养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题的习惯。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让学生学会检验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