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作者】 骆冰茹
【机构】 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第三小学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提出的质量决定着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教学实例,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做简要分析,并提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实施对策,确保数学课堂教学能使学生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思维
数学教学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不断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设计的优劣是影响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适时恰当地提出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可使学生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能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系统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大量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推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而课堂教学也必将打破原来封闭的状态,努力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的态势。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鲜明的指向性,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那么怎样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呢?下面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设计生活式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生先前的经验和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他们能迅速进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数学教学具体、生动、直观形象。
二、设计探究式问题,训练学生思维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严谨科学;但另一方面,它是创造过程中的数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把课堂变成“小型的科学实验室”,实验程序并非完全给定,而是开放式的,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己观察、自己分析、自己总结。从人类知识角度看,这类实验并未提出新的见解,不过是一种重复,但是对学生个体而言,却是一种探究,是独立的发现,是知识的再创造。我们应利用实验型的问题,使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猜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与验证,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提倡设计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其特点则是问题可源于教材,可源于生活,可源于教师,也可源于学习主体──学生。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解答方式亦可多种多样。这样的问题情境,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满足学生解决问题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很好地把握问题的难度和深度,问题太难,学生没法入手;太容易,学生学不到新东西,没兴趣。寻找知识“固着点”,更应关注知识的“增长点”,这样学生便于将新知识同化,也使思维得以深化,还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三、设计弹簧式问题,延展学生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教材中不少问题的设计,没有条条框框,本身就是开放性的。学生都可以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让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作答,教师只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其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做到最后的升华。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尽可能安排多层次、有梯度地做到一题多问,讲课时步步为营、诱导深入。
四、设计实践式问题,夯实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由于教材(课程资源的一种)内容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与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前沿也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教学中要拓展教材的时空局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会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形象和富有感情性的活动式问题,促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所学的新知识,进入学习角色。
实践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器官运动,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是学生在用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使学生对学的知识能理解得更加深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课堂提问做到了以上几点,数学课堂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才能发挥有效提问的作用,创造高效课堂。它的效应不单单表现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我们在“问题设计”上做足文章,努力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数学课堂就一定会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