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周钦钊
【机构】 广西容县十里江口中学
合作学习的定义尽管合作学习在三十年前就开始了,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合作学习的确切定义,国内外却有着不同的表述方法。其中,我国教育家王坦将其表述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系。”这个定义国内运用较多。那么,如何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的内涵包括:它是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一种目标导向,即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更高更复杂学习行为的活动;它以各小组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而且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进展的。是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校作为一个社会性群体,师生间的社会交往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特别是生活在校园群体中的学生更需要交往。因为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会使学生理解社会的角色规范,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规范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受及团结合作精神。同时,也能使孩子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群体的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已和评价别人,有助于克服自我中心,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我意识的同时,培养合群性,利他性,社会交往技能,使每个组员有互相尊重、成挚、谦让的待人态度,这正是未来社会对公民良好个性品质的要求。
合作学习能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处于教学实践的活动交往之中,是认识、发展的主体。通过合作交往,能真正让学生拥有轻松、宽裕的情绪,大大激发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获得充分的自我发展。同时,学生可从他人身上反观自我,以自我为尺度评判他人,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达到扬长避短,不断自我改正提高的目的。这更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
合作学习中,能够给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学习和发言的机会。人人积极参与更能有效地促进他们自身发展。特别是对于缩在角落里不爱举手发言的孩子,在合作学习小组里,因为有那种学习气氛的,能够得到组员间的帮助,可以互相促进、帮助、理解,使他们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在这过程中不断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合作学习的评价观能大大鼓励学生进步。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实现教学评价科学化。追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新境界。这样就能使过往传统评价学生中只有少数学生处于高分或好的名次,取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脱离了大多数学生实际,学生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已永远都是失败。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能大大提高受奖励面,激励学生进步,增强学生自信。
二、合作学习的优势
(1)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在多边合作、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过程。与传统教学相比,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活动——学生参与历史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格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低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获得知识,在合作中获得自信,在合作中改变自己的认识结构。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操作实践——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科书,查找、搜集资料,自主探索、通过课上课下的合作与交流、操作实践,不仅能够独立获取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并且拓宽了视野。探究学习,提高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从这些过程可以看出,这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学习的这种学习方式也能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2)体现了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
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教”与“学”;传递与发展;统一与差异;地位平等);由记忆教学向思维教学转变;由单一教学向师生合作转变;由知识传授向复合目标转变(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情感生成)。
(3)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忽视了合作意识与技能的培养。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同学,增进同学间的友谊,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最大限度发挥合作群体的作用。发展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与他人的思想交流与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搜集资料,课上课下的自由合作与交流,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提高基于以上三点,合作学习成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崭新学习方式。它不仅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需要的要求,符合教学模式改革趋势的要求,而且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目前,合作学习已广泛引入课堂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多数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合作学习氛围不浓厚,课堂出现冷场或秩序混乱等等。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是由于一些老师对合作学习认识存在误区,认识不够深刻。
三、如何进行合作学习教学
1.合理编组,使学生充分地合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文化基础、爱好特长、性格、性别的不同,本着“条件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4—5人一组,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调整,并且要做好每组成员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民主平等的学习习惯。
2.交给学生合作技能
在课堂上,我们常会发现总是那么几位同学在与老师配合,其余学生充当看客。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想说,而是他们不会讨论,面对议题无从开口,即使一次偶尔尝试,也只是漫无边际,乱谈一通,并没有围绕目标进行讨论。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讨论,真正学会讨论,我认为可从两方面入手:①讨论要有明确的目标。给学生讨论的题目,自己动手寻找依据说明自己的观点,并想方设法让其他成员同意。讨论过程中学会对知识的运用。②讨论要有方法。这是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优劣成败的关键。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做到,独立学习在前,合作交流在后。学生应根据题目要求,自己先认真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然后再在小组内议一议,辩一辩,问一问,做到各抒己见,学会博采众长。
3.选择恰当时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
一节课下来,有的老师往往不考虑必要与否,动不动就采取小组讨论,但讨论内容不讲层次,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时间,在讨论中花的时间较多,收效甚微。整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用在何时才是最适当的?①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时,运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重点,往往是难点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完成。面对疑难,中上程度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是半信半疑,没把握;而中下程度的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如果面对问题采用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②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时,组织小组讨论,有助于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读课文后,往往会提出疑问,这时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自读自悟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③当遇到问题有多种结论时,组织小组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问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教学中出现这类问题时,发动学生展开辩论,更能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求异和创新精神。
4.注重教师自身参与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求,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执导或表扬;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效率。
总之,为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求知,在合作互动中发展,在交流互补中迸发出新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合作学习的理念,扮演好合作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样,历史教学就会上一个新台阶,收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