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以课例为载体,浅谈如何确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素的研究

【作者】 倪 琴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五中学


【正文】

      我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的教学内容最起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从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任何一篇文章的“可教点”即教学内容都很多,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就有如沙中淘金、蚌中取珠一样。那么如何通过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深化改造,建构真正适宜学生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呢?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3课《三个儿子》为例,来确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 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渗透课标精神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小学生来说,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理解,主要是对课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理解,即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那样运用语言文字,学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

  那么,学习哪些语言形式呢?具体包括词语、句子的形式、段落的结构、文章的布局谋篇。《语文课程标准》就各学段语言形式的教学分别提出了要求,归纳起来,即三个方面:一是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二是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形式;三是体会语言形式对内容表达所起的作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借助语言了解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独特的语言运用,感受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把握文本特有的话语系统。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内容中,要把握并渗透第一学段的语言形式教学目标,通过问号,读出老爷爷疑问的语气,通过感叹号,读出感叹水桶很重的语气,积累动词,并学习合理地运用动词,尤其是连续动词,用“一个……一个……另一个……”的句式来写多个人物或者动物,使得人物好像活灵活现的出现在眼前,而且条理清楚。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符合年段学习目标

  全国小语学会理事长崔峦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就是要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识,使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在学段目标的把握上,就阅读教学而言,年段要求是有层次和梯度的。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对于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要求。年段不同,教学重点也应该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年段的教学侧重点也不相同。

  教师对学段目标了如指掌,才能避免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过多繁杂、或者缺失不足的现象。《三个儿子》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了,因而根据年段学习目标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两个重点:1、识字写字,重点指导胳膊两字,关注字的结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带有“甫”字的同类字,进行举一反三,总结识字规律。2、低段写话重在写好一句话,本课我们抓住“一个……一个……另一个……”进行句式训练,同时,我们关注到抓住几个动词把人物或动物的连续动作写具体,通过圈出动词、先用两个动词来说一句话,再看视频引导孩子试着用几个动词来说话,有层次的一次一次的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训练,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关注单元整合性

  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是教学中“教什么”的抓手,也是教师用好教材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以“导读”的形式点明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并且在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也都有相关的阅读提示。它们虽然简短,但包含了编者对文本特质的解读,对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的挖掘,渗透着编者对教学的希冀,不但对学生有导学的功能,还对教师具有导教的功能。

  也就是说,作为整套教材体系中的具体一篇课文,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不能“文本有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应该整合教材,把握编者意图,进行合理取舍。

  四、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符合文本自身的特点

  当我们教师拿到一篇课文后,要研读文本,去发现存在于这篇课文中的“秘妙”, 才能更好地确定教学内容。

  首先要把教材当成一个“文质兼美”的读本,静心沉入文本,入境体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其次是在反复阅读和品味中,对文本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并通过深入思考,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味理趣,获取独特的体验与感悟。

  再次是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在广阔的背景资料中进行深层的思考与钻研,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宽度。

  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子之间存在的秘密就在于这三个儿子不同的表现——人物动作。提到人物动作,我们所有的老师都会关注到文本的91011这三个自然段,这是对人物动作描写最典型的段落,同时也是课后题中需要学生去读读说说的练习题,其文本秘妙大致如下:

  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三个儿子的动作描写进行对比,对母亲的语言采用了对比,使得矛盾冲突显现。“儿子”一词,在特定环境下词语内涵与外延的变化,由“孩子”到渗透了“男”字的含义——田间的劳动力,在这里可以引申为具有劳动能力能帮助父母干活的孩子。

  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们去感悟的是:在不同情景下如何做个好孩子。你具有个人特长当然是好事,迷人的跟头和美妙的歌声带给父母的是一种精神的美的享受,如果在父母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能主动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的孩子岂不是更完美?

  当发现了课文的文本秘妙时,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就更加有指向性了,因而就可以选择确定三个儿子的动作为抓手,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语感,提高言语能力。

  五、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基于学生的学情之上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对于一个教学内容,教学要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学目标之间搭梯子,不管要搭多少梯子,要搭多高,梯子的起点始终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要选择学生能学的教学内容,承认学生存在着的个体差异,在乐学的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用“一个……一个……另一个……”的句式练习说话,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合理地运用一个动词来说句子,基于学生的已有水平及对文本的研读,我们可以设计视频观看小猴子,用连续的动词说小猴子,训练后,一般的孩子至少会用两个连续动词,能力强的孩子有的会用四五个连续的动词了。

  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就像火车运行方向错了,动力越足离目标越远。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练就一双慧眼,在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只要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收获。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011

  [2]王荣生    《当前阅读教学的问题在哪里》

  [3]《歌德名言》

  [4]《小学语文教师》   201310

  [5]《小学教学设计语文版》     201311

  [6]《教学月刊》     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