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作者】 涂祖星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3中学

【摘要】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由“听”“练”逐渐转变为“动手”为目的的全新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探索中,小学数学教学动手能力培养已经由适应性转变,发展到了提高有效性的研究,本文将以小学数据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目的以及手段,结合小学生生长发育特点,提出提高动手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
【正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要将原本教师主动性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实验证明,主客体的互换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反馈,为了保护小学数学教学成果,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育开始探索动手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目的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对于数学教学目的来说,小学数学教改之后,明确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药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动手能力。从教学价值上来讲,教育本身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小学数学教育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开拓智力、培养逻辑能力的重要阶段。

  其次,对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小学生属于儿童期,这段时间是人类生长发育中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的阶段,数学能够拓展智力,利用好数学的逻辑性不仅仅能拓展智力发育,还能增强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培养兴趣还能建立初期商业头脑的形成。自主动手学习数学会将数学教学的效果扩大,也会培养小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最后,从小学生学习目的来讲,小学数学学习是我国数学教育的末端教育,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会在这里积累,系统化的数学基础教学会掩盖儿童天性,所以只有针对年龄特点突出教学目的。

  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途径

  通过统计发现,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小学数学动手能力只有两种,一种是课上动手设置,一种是课下动手机会。

  (一)增加课堂上动手操作机会

  为了增加小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课程设置上教师往往会借助教学工具来吸引小学生动手。例如,一年纪的数学课堂,在一位数字加减法中,老师会借助数量工具,木棍、小球甚至是学生课下细化的小玩具作为教学工具。这样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老师在讲台上动手操作教学道具,通过道具形成的吸引力,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模仿或者创造性操作。

  除了利用道具外,小学数学课堂还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课堂的动手机会。例如,利用网络动画视频设计教学内容,一节数字加深课,一部小动物开运动会的段视频,在观看视频前,需要准备动物道具,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寻找出不同动物的数量,并将自己手里的动物小道具按照对应的数量一次排开。这是对数字的巩固练习,也能提高对数字的敏感度。

  (二)创造课下动手操作机会

  随着新教改的推行,小学教育越来越注重素质化教育,小学教育被要求不能给学生制造过多的学习压力,小学数学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教学内容的课外活动,分别是家庭课外活动和学校课外活动两种。目前,受我国家庭习惯影响,家庭活动的开展要比学校或者班级开展相关动手活动难,所以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学都采用班级活动的形式完成课下数学动手操作。例如,夏令营设置数学游戏。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的方法

  在不断地尝试中,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提高小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办法,在这些办法上结合新教改内容和现代教学发展,提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有效性的方法的建议。

  (一)明确动手操作目标 娱乐与教学并用

  根据6-14岁儿童生长发育特点,6-12周岁的儿童处于人类生长发育的第二阶段,他们学会了感知世界,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喜欢模仿,好动,独立思考能力在这段期间逐渐形成。12-14周岁的小学生是由儿童步入少年的过度时期,他们思想叛逆,好动,喜欢发现事物。总之小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使得他们自主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和习惯,好动又决定了小学生很难有目的的做一件事情。为此,想要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动手操作想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例如,数字巩固练习,教师可将这节课的巩固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灵活区分各项数字。动手操作目标确定后,教师才能选择恰当的手动操作途径,是利用动画、课堂互动、课堂游戏还是其他道具等。

  在明确手动操作目标后,设置手动操作途径一定要确保娱乐教学,这是因为小学生好动、没有控制注意力的自主能力,所以首先要吸引学生,其次才能开展手动操作教学,否则,即使教学开展了,很容易半途而废,最终的效果也会存在差异。

  (二)积累动手操作习惯 学习与习惯相依

  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养成过程,无论是学习自主性还是学习方式都是在小学过程养成的,那么就利用习惯养成将数学动手操作作为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根据课时安排,将每一节的教学重点都编入动手操作教学内容,当手动操作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习惯性行为,小学生就会在数学学习中,主动尝试使用动手操作解决数学问题。

  (三)鼓励自由发挥 不限对与错

  当动手操作已经成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习惯,教师要逐渐的改变习惯养成方向。数学的学习不仅是要通过认识数字及相关数字的处理,更是培养人类逻辑性、思维灵敏形成的过程。发现、创造是数学教学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于知识灌输,而是注重教育的价值。经过前两个阶段,小学生的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已经足够他们在学习中发现数学中的兴趣,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转变手动操作学习数学的目的。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教学内容,学习数学知识。

  为了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师要忽略动手操作自由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真实性的判断,也就是无论是对还是错的,教师都要鼓励引导学生发现真正的数学知识。如果是错误的,教师不要轻易下判断,而是引导学生重新思考问题。这对小学数学教学增强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纠正阶段,也就是在早期学生养成的一些动手操作存在无自主思考的问题,利用这一阶段,就可以梳理学生在动手操作学习数学知识中存在的错误的意识。

  (四)设计游戏巩固教学成果

  最后的阶段就是巩固教学成果,手动操作带有娱乐性教学的性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忽视学习内容,偏向与“玩”,所以还是要利用游戏的方式,来巩固教学成果,在学生潜意识中形成保护。

  总结

  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内容并未凸显在教育手段的改革,由此真正有意义的教学方式并不多,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动手操作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还能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创建自主学习机制,足够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注重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蒋艳.让动手操作更有效——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长三角(教育)》 .201209

  [2]关怀清.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 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4, (9)

  [3]魏双兰.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读与写(下旬).2013, (1)

  [4]庄培聪.动手操作学"做"数学——论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苑教育》2013年第2

  [5]邓端清.浅析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