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课例研究

【作者】 王敏玉

【机构】 新疆伊犁霍城县清水河镇城西一校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发现小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不具备针对性、条理不清等诸多问题。本文旨在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实例中找到相应对策,最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综合表达能力。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小学英语
【正文】

      一、正视“问”的现状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更是英语交际活动的催化剂,它是一项设疑、质疑、释疑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推进“有效教学”的核心。好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直接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不恰当的提问不仅影响了学生正常的思维活动,使他们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部分教师的提问比以往更具有了针对性,能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然而部分教师仍然在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听” 教学模式里面徘徊,学生感觉课堂枯燥乏味、毫无生机,常常是一堂课下来都是老师主动地问,学生被动地答。还有些教师提问不具有层次性,完全凭着自己的感觉,一节课下来学生好似在坐过山车,找不到东南西北了。因此,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和相关教育专家的重视。

  二、诊断“问”的误区

  (一)“问”不具备针对性,无实际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结合教材的特点,常常是顾左右而言他,随心所欲地提一些“无意义的问题”。学生听了这样的问题云里雾里,模棱两可,欲说又止。这些老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没有关注课堂生成,经常会提一些高难度或者低难度的问题,导致学生吃不好、吃不饱。

  以下是某位教师的的一个教学片断:

  我曾听过W老师的一堂公开课,PEP2unit4 I Like Pears(2)。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在投影仪上呈现了本节课所学的所有水果,如apple, watermelon, peach, pear, banana。并以莫扎特的圆舞曲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欢乐的音乐氛围下画出自己喜欢的水果。于是她提问 What are they?  What can you see on the screen? Think, and draw the fruit you like best, please! 结果学生好像没有明白老师的意思,拿着手上的纸,只知道要画画,却并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要画几样!在轻快的音乐下,心里一片茫然。

  很显然,教师犯了二个错误:一、没有做好课堂预设,不清楚学生的语言基础,学生对这一连串的英语感觉不知所措,这些问题难度偏大了,应该让个别成绩较好的同学进行示范性回答,减小问题难度,便于之后操作;二、其实,这个环节如果不进行语言输出,没有任何意义,导致这些问题也连带没有意义。

  (二)“问”不具备层次性,条理不清

  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草率的。在授课之前,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地问题,具备一定的层次性,由难而易层层递进,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独立地完成知识的习得。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课前没有细致地预设问题,上课时凭借自己的经验“信手拈来”,殊不知这样的提问适不适合学生,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样毫无目的性的提问只能使课堂教学在低效地徘徊,学生成为了专职的“答题对象”。

  三、 如何“问”得恰到好处

  (一)“问”应有效合理

  课堂提问是师生间双边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体现形式之一,是一种师生的互动,教师的提问应能够传递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方案,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整理思维过程,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为迎接新的知识做好准备。

  (二)“问”应简单实际

  提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课堂的推进情况,巧妙合理地运用教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提出具有启发性和预见性的问题,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拓展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问”应全面广泛

  课堂上,教师的问题要尽可能大的面向全体学生,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程度的孩子进行回答。把有难度的问题留给学习成绩好,思维快的孩子;把容易的问题留给学习程度欠佳的孩子。不把他们当作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边际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语言锻炼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 “问”得灵动,“上”得精彩

  1.     把握时机

  课堂提问一般是在整个班级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一般先提出问题,让全班学生都有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指定某个学生回答。当然,教师还应该注意提问的时机。不看时机的提问是没有针对性的,随意性较大,没有较好的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提问最好是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质疑而不知如何表达,想弄懂又无法弄懂,很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进行。

  2.     灵活多样

  在提问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事先将问题准备好,否则容易忽略掉重要的知识点。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又不能囿于课前的预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可以灵活地改变我们的提问方式和提问习惯,或者可以根据自己特色适当地取舍某些问题,这样经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问题源于学生最终又回归到学生。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有效提问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有效提问,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激活主体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中绽放出出绚烂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张骅: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2)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任志华: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性[J].北大荒文学,2009(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