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 罗明忠
【机构】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教育应贯穿在整个高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勇于实践与探索的能力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关键词】高中生物,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课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在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优化学习方式。因此,这就为我们指明了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笔者认为,要想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层层突破。
一、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内容时,要求学生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常识:做饺子时把白菜剁碎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而且放盐后稍等一会儿就可见到有水分渗出。这是为什么?这就引出了要探究的内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的探究”。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资料后,将学生分为若干探究小组,自主选择合适的植物组织材料,自主设计实验的步骤和过程,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观察到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不仅理解了课本知识,体会了探究学习的过程,而且也感受到了成功带来的乐趣。同时,又有新的问题随之出现:“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什么情况下会失水?”。这样,又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教师随之让各学习小组继续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直到得出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联系已学的旧知识,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努力思考问题,分小组讨论之后,每组请一位学生介绍他们讨论的观点,并解释为什么支持这样的观点。通过这些环节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突出能力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创新,还有技术创新。动手能力就是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认识事物、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条件,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他们今后从事生产劳动、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等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多动手操作,独立完成实验。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临时装片、涂片、切片,自己独立设计探究性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实验,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锻炼动手能力。
三、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青少年某一方面的特长、才能,往往从兴趣开始,稳定的兴趣又能使人形成能力。科研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有广泛的兴趣,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中发挥个性特长,在发挥个性特长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学校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可行之路。例如,有条件的高中,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成立不同的生物兴趣活动小组,通过有计划地小组活动,保持学生的兴趣,并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各类各级的生物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对获奖学生大力表扬,使其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并使创新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四、课堂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创新能力得到升华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把一部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多看,打破思维定势,实现创新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推理等思维能力。观察是进行探究实验的一项基本活动,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是将现在的观察与过去观察获得的经验联系起来,进行加工改造,科学观察不仅重视定性观察,掌握事物的形象、构造、过程、特征,而且重视定量观察,分析它的数量关系,综合它的性质特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深入细致进行观察的品质,使其形成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想象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的阶段,推测出最终的结果,这是想象具有创造性的缘由,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由此可见,想象力还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同时,想象活动又是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例如,在学习“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节内容时,各种细胞器是微观的生物概念,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一片绿叶比作一个制造有机物的大工厂,叶肉细胞就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叶绿体就是一台加工有机物的机器。核糖体就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线粒体就是动力工厂等。
总之,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课堂教学中多开展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兴趣,积极地去实验操作,参与学习探究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实验成功了,一方面获得了知识,另一方面有很强的成就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奠定了学生迈向成功的基础,同时也很好的落实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恩山主编)
[2]《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100问》甘肃教育出版社(旦智塔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