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怎样上好藏语文课
【作者】 久先杰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后怎样上好藏语文课是藏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能否解决,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藏语文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能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我们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藏语文课的教学质量,使藏语文得到广泛的应用。【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藏语文课
藏语文是藏民族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另一方面,在过去封建农奴制度下,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如今,随着全国的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的有力实施,广大藏族子女都获得了学习、使用藏语文的权利,藏语文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学阶段的藏语文课对藏族学生语言能力及文学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改的实施要求藏语文课的教学要以藏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为目标,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藏语的能力。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藏语文课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藏语文课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开放式的,应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一堂好的语文课能够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等,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心与成就感;能够引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给学生以语言美的享受;能够提高学生的活跃程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授课过程中。而这一切的前提离不开“兴趣”二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课充满兴趣,才会愿意展现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保持高涨的热情。
二、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自己的自主创造,而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工作也是一个创造工作。为此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突破陈旧教学方式的束缚,运用多种教学发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发展学生思维力。许多老师上课只备内容,不备方法,认为方法无关紧要,因此我们看到了不少教师不管教材怎么改变,课文的选择如何变化,教学方式永远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将学生看做收纳知识的容器,这种轻视教学方法的观点和做法,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拘谨呆板,缺乏生气和活力。语文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既生动形象又充满人文关怀与丰富情感的学科,在运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上更有用武之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得天独厚的课程特点优势,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上好语文课。现代神经学实验证明,若是以同一频率反复刺激神经元,它的反应就很快消失,而稍微改变频率,它的反应又可以上来。这表明,单调的重复,容易引起大脑神经元的疲劳,而只要改变一下方式,就能引起人新的兴趣。若教学长期保持一个定格、一个模式,学生的学习劲头与新鲜感将会荡然无存,会产生“老是这一套”的厌烦心理,那么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形成。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影像资料,在课上利用多媒体传达给学生。
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去启发智慧,而不仅仅是教给知识。新课改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中作用的淡出,而是将自己的身份转变成了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适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掌握的藏语文知识有意识地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一次在课上,由于课文中的主人公对学生的触动非常大,引发了学生们的激烈争辩。在讨论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家庭的经济环境的好坏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并列举了他平日中所经历以及听闻的许多学生因家庭贫困即使考取大学也无法上学的事例。他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很多学生的不满,班里的学生立刻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支持者,一派是反对者。面对“混乱”的课堂环境,我不但没有制止,反而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能力,自由辩论,争取说服对方。结果双方都各据一辞,最后学生提议让我做公证,我在肯定学生的语言才能的同时,对这场大辩论我没有绝对地判定孰是孰非,只是列举了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偶像、成功人士或者奥运冠军的家庭情况,并讲述了他们的艰辛的奋斗历程,让学生们再思考再判断。最后学生明白了“家庭经济环境的好坏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提高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与分析事物的能力,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格桑多杰. 浅谈新课程改革视野下应如何提高我区高校藏语文的教学方法[J].时代青年,2012,(03).
[2]张西爱.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如何上好写作课[J].琼州学院学报,2007,(06).
[3]唐天桥. 浅议新课程改革下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J].教苑荟萃,2011,(22).
[4]黄光焕. 试析“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中学语文三维目标[J]. 福建论坛),2012,(08).
[5]汤玲玲. 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试论新课程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