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主题教学让语文与生活共振
【作者】 韦明全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湾寨小学
【摘要】现代社会的种种变革给教育带来机遇,同时带来挑战。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必须正视以下问题:学生喜欢看漫画、看电影、看电视,不喜欢看书,有人称我们已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学生的阅读内容远离“经典”,大多为“文化快餐”;孩子们的阅读方式由传统文本转向电脑浏览,对于白纸黑字的课本越来越难以亲近。语文教师该怎样增强课堂教学的时代感,才能将学生从漫画里、电脑前拉回到书本上呢?窦桂梅认为,主题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关键词】主题教学;语文;生活
现代社会的种种变革给教育带来机遇,同时带来挑战。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必须正视以下问题:学生喜欢看漫画、看电影、看电视,不喜欢看书,有人称我们已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学生的阅读内容远离“经典”,大多为“文化快餐”;孩子们的阅读方式由传统文本转向电脑浏览,对于白纸黑字的课本越来越难以亲近。语文教师该怎样增强课堂教学的时代感,才能将学生从漫画里、电脑前拉回到书本上呢?窦桂梅认为,主题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什么是主题教学?主题教学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并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说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如诚信、家乡、邮票、朋友,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等等。借助于主题,学生会觉得原来语文学习并不那么枯燥,原来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这就好像每一个戏剧的引子、每一个风景点的引道一样,先把孩子从声、光、色的世界里引进语言的殿堂,然后教师仍旧借助主题给学生指出一个个路径,让学生有可能走进更多的作家、更多的文本,进行更丰富的语文实践,他们的收获才会更大。
理论上讲,主题教学确实不错,但实践中的效果又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薛瑞萍老师观摩窦桂梅《落叶》主题教学之后的感想:
随着文字,孩子们成了落叶纷飞中的小虫、蚂蚁、小鱼、燕子。他们飞,他们藏,他们乘船顺流而下,他们结伴嬉戏玩耍——在一种近乎迷幻的氛围里,他们忘乎所以,身外的一切不复存在。只有课文,只有落叶,只有窦老师带他们由白纸黑字出发而到达的童话境界。
就这么飞着读,就这么游着念。观众无法记录了。他们笑着,沉醉着,和孩子一样,如怕冷的生灵迷恋太阳。一个念头,如同光之箭,射穿了许多人心中尘封的阴霾——原来,语文可以如此灿烂、美丽和芬芳!
“喂——你是谁?”“我是小鱼。”“小鱼,小鱼,你好哇!”“落叶姑姑,你好呀,我喜欢你!”“那你就来吧!”于是,这个男孩,这条幸福的小鱼,旁若无人地划动双臂,扭动着小小的身子,游到了台上。美丽的“落叶”(窦老师)随孩子游动的节奏,于想象的风中翩然起舞——小鱼儿则如一粒有灵性的音符,依顺心中美妙的旋律,环绕着她,兜兜转转,摇摇曳曳。
没有音乐,可是,所有人都在心灵深处响起了至为和谐的乐声——这是天籁。是造物主曾经赋予了我们每个人,而我们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令它失落、沉寂的自然之音、人性之音。今天,窦老师将它拨响了。
这种奇妙的效果是怎样实现的呢?主题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操作框架: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但这是个开放的框架。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所谓“入境始与亲”;再通过对重点(最好是经典的)文本的敲打、感悟、反思,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窦桂梅称之为“典范方为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相关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谓“拓展求发展”。
例如,在窦老师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她以同一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我的老师》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生活,补充丰富的语文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引导学生建构对亲人的理解。教学时,她从会意字“亲”入手,想象“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帮助学生领会亲人之间的血脉相连。然后,窦老师引导学生从抗洪抢险的战士、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以及“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身上体会“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的“亲人”之爱。接下去,她又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全球,学习《再见了,亲人》,体会其中轰轰烈烈的爱,继而回到《我的老师》中平平淡淡的爱。最后,窦老师推荐给学生几本表现各种各样亲情的书,如《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鸟奴》、《红奶羊》、《一只猎雕的遭遇》、《独耳大鹿》、《雁王》和《消失的野犬》等。
窦桂梅认为,这小小的课堂是不能把“亲人”这一主题讨论得全面而深刻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亲人”的体悟去感受更为博大的亲情。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感动,而且会将感动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从而学会去爱。这也正是主题教学的根本追求——在学生的心中,播下求真、向善、爱美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