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几个途径

【作者】 王召凤

【机构】 山东省惠民县孙武街道大孙小学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自然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让学生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其独立思考去发现,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课堂
【正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理解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小学生来说首先要从培养创新意识抓起。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自然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让学生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其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尽管学生发现的是前人早已发现的,但是对他们来说却是第一次,是崭新的。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主要是使用教学概念规则对新情境进行探究,有所发现,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提出独到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能灵活运用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

  教学中,要增强对学生的服务意识。端正教育思想,只有对每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朝气蓬勃,努力学习,参加到愉快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去,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兴趣影响到创新意识的培养。

  1、 教师要让自己的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去感染学生,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创新意识。如果进教室时把微笑带入课堂,学生会觉得你可亲。老师在上课时,用渊博的知识,饱满的热情与学生亲切平等地交流,让学生感到你可近。

  2、 把激励带入课堂,使学生敢说敢想敢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不愿说,不敢说往往是一种畏惧心理,怕想错了受到指责和嘲笑,因此。热情的鼓励和真诚地表扬是克服学生畏惧心里的有效方法。

  3、 怎样营造这样的良好的氛围呢?

  (1) 教师在提问中可多用“谁来试一试”,“谁争取”,“谁有不同的看法”,“谁能够大胆的提出不同的看法”等来创设思维的氛围,激发求知的欲望。

  (2) 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则可用“你的思维正活跃”,“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回答妙不可言”“同学们都在期待你的发言”等激励期盼的语言让学生能够独出心裁,敢想,敢说,使学生始终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有努力探索,获取成功的强烈愿望。

  三、 在学生发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1、 教师应在新课引入中,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内在的动力。如在教授“平年闰年”知识前,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可以随意说出公历的年份,我就能知道二月份是多少天。”学生们屡试不爽,感到好奇的同时萌发了极强的探索求知的心里冲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种心理,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

  2、 在新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是以人的创造活动为基础的,创造的本质是新,是独特,是与众不同。教师应在新知识的探索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让学生在硬纸片上画出直径各不相同的三个圆,问:“要测量你画的圆的周长是多少,有什么好的办法?”学生观察讨论后,认为可以把制片剪下来,,老师追问:“剪下来以后呢?怎样才能知道它的周长呢?”一个同学说:“用绕线的方法,可以把剪下的圆形纸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得到这个圆的周长。”这些学生的想法充分体现了一种创新求异的意识,为此教师机是肯定了这两种好办法。接着,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较大的圆,问:“这个圆的周长如何测量?”谁想来试一试?”学生通过上黑板实际测量发现,用“绕线法”和“滚动法”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圆的周长计算的方法。并作一下引导:

  (1) 比较一下你手中不同三个不同大小圆的周长没你会发现什么?

  (2) 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3) 引导概括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3、 让学生会学乐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学生掌握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同时被23整除的数一定能被几整除?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很快发现了,能同时被23整除的数,一定能被6整除,教师继续引导:从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中,你还能想到些什么,学生运用刚才观察思考的方法发现了,能同时被35整除的数一定能被15整除·······。这样学生创造性的把书本知识进行了外延,不但学会了能被235整除的特征,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创新意识起到了推动作用。

  4、 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动手操作、观察,在试一试,做一做中发现问题,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的,严格试验的结果。”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精心的呵护和正确的启发引导,需要教师不断地创造条件,采用灵活多用的教法,把创新教育落实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每位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