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化学课堂教学的磁化效应

【作者】 田致平

【机构】 广西桂林市恭城中学

【摘要】如何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关注授课内容,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本文从教师、化学知识、课堂教学设计三个维度对化学课堂教学的磁化做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磁化效应;课堂教学
【正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孔子是主张乐学的。可现在的课堂教学,虽有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但不能否认在大多的“家常课”上老师面对满堂的学生和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时候还是采取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即老师是课堂的主体。不知不觉的把学生视为接受的容器。然而,这样的教学会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机械而无情感。学生从中很难寻到趣味,更谈不上孔老夫子所倡导的以学为乐了。在工作的十年中,我觉得这种情形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较为严重。我在工作的学校做过一个调查,问卷下来大多学生不喜欢化学,越是聪明的学生越是不太喜欢化学。不只是我工作的学校,越是层次高的学校,喜爱化学的学生比例不增反而在逐渐下降。有的学生在问卷中认为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知识点比较琐碎。有的学生提到有太多的化学现象包括老师在内无法清晰的回答。也有学生觉得化学研究的都是微观的,看不见的,很难理解。甚至也有学生觉得化学老师很无趣,所以不感兴趣。总之,诸多的理由让学生远离了对化学的关注。因而,如何让化学课堂充满魅力,从而吸引学生,让学生乐在其中,同时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这让我有了如下的思考。

  众所周知,凡铁都有磁性,只是内部分子结构比较凌乱,正负两极互相抵消,故显示不出磁性。若用磁铁引导后,铁分子就会变得有序,从而产生磁性,这一现象就是磁化效应。相应说来,课堂中的学生本体都有渴求、探索知识的倾向,只是缺少引导。若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磁力(对学生的吸引力),将教学过程磁化,那么想来新课改诉诸于课堂上的目标达成就不难达到了。

  如何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磁化?我认为可以在教师、化学知识、课堂教学设计等几方面去实践。

  一、教师要有磁性

  教师无论是课堂的主体还是课堂的主导,要想将课堂磁化,变得富有吸引力,教师首要具备磁性。

  第一,关注教师自身的仪表。多数人总希望看到美的东西多一些,因而教师的外貌、穿着、风度、气质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磁化作用。怎么才算是美呢?对教师而言,无需英俊的外表,但要清洁的外表;无需昂贵的服装,但要整洁的套装。无需滔滔的辩才,但要饱学的气质,文雅的举止。

  第二,教师要有悦人者的个性。美国心理学家杰D.贝尔指出,悦人者有使他人愉快的天赋。教师的对象是学生,应该换位思考来揣测学生的心理,用笑容来解决冲突,用笑容来肯定学生的点滴成绩。吉尔伯特.海特也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谈到教学的谐悦功能。他指出,“教学的最大乐趣之一,是来自你所说的都被听取了的时刻,而这些听众不是一个个惹人生烦的恭维者,却是那些由你激活了的,又反过来启发着你的人。是的,知识有时是枯燥的,教学往往是严谨的,但是教师在课堂多展现些笑容,轻松一点、形象一点,用恰当的幽默缓和紧张或者沉闷的氛围,这些悦人者的特质能让学生很容易和他()相处,学生会被老师的这种特质所愉悦,所吸引,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地会被老师磁化的。试想一位是严厉苛求,缺乏耐心,善于挑刺、有着硬梆梆冷冰冰一副扑克脸的化学老师,而另一位是慷慨温柔,善于倾听、善于激励,洋溢着亲切和善、微笑热情的化学老师,哪一位老师能让你沉浸于他()的课堂呢?

  第三,教师应有表演力。人们把教师明星式的表演对学生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称之为狐狸博士效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与他是否具有表演力有关。适度的肢体语言、抑扬顿挫的语音、相声演员般的“抖包袱”技巧,优秀教师把教室作为舞台。教师的表演生动形象,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表象,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思维,牢牢的把学生聚焦到教师身上。

  第四,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自己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教学的经验是丰富了,但是年龄的增长,不知觉的拉大了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而年复一年的教学对象并没有多大岁数上的变化。如果教师能在课余与学生多交流,与学生一起娱乐、一起活动、甚至一起学习,给学生以温暖感,往往也能产生磁化效应,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自己人效应。同时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也度过了磨合期,师生之间能进一步了解,在教学过程中会更加协调契合。

  二、发挥化学知识自身的磁性

  化学的理论知识是严谨的,抽象的。但化学知识源于生活,而生活又是鲜活的。因而,化学知识从内容到形式都蕴含着美的因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教师应当把富有美的内涵的化学知识通过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可以对学生产生求心力,产生磁化效应。

  第一,呈现化学知识的生动美。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呈现化学知识的生动美。例如,高一化学教材中有一节讲解“化学电池”,在教材中设计了“家庭小实验—番茄电池”。那么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种水果,甚至是各种饮料,做水果电池、饮料电池。学生会极为踊跃的去完成他们的杰作。无论是教材上对化学电池知识的处理,还是教师进一步的拓展,通过实验可以把理论性很强的化学知识生动化,让静态的教材生动起来,同时让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也鲜活起来,以深深吸引学生。

  第二,呈现化学知识的形象美。通过实物可以呈现化学知识的形象美。在高一化学教材中有一节讲解“晶体结构”,在教材中给出了一些晶体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表象,但这仅仅是二维平面的呈现。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展示实物的做法,包括生活中常见的食盐、蔗糖晶体、干冰晶体等,自行制作的胆矾晶体。当这些晶体传到学生的手中时,无不聚精会神的在观察,不时发出提问,为什么不同的晶体有时有不同的外部结构?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干冰表面怎么有白色气体?同学们七嘴八舌提出的问题,正是教材中要阐述的。于是结合着教材,顺着学生的疑问,一堂课很顺畅的完成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是一堂很能吸引他们的课。

  第三,呈现化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美。不可否认有很多化学试题在编制的过程中过多的重视了物质本身的特殊的物理或化学性质。一旦忽视了这一特性往往就成了解题失败的主因。一些思维敏捷的同学往往更愿意做物理题,因为只要思维清新、逻辑清楚,最后的成功手到擒来。化学知识也有连贯性,好的试题也只需要清晰的逻辑就能成功。选择优秀的试题可以呈现化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美。优秀的试题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采取某些方式将书本陈述性的知识转为程序性的知识。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的知识易学易记但也易忘。相反,程序性的知识需要自己思维加工,学得时间相对长些,但遗忘的也比较慢。思维敏捷的学生往往不喜欢死记硬背,因而有时千变万化的物质特性就成了讨厌化学的因素了。

  第四,化学知识的科学美。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包括了元素性质与变化的规律,使得原本纷繁芜杂的元素和谐统一。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为我们解释世界,预测现象提供了解密的钥匙,很好的展现了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同时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课堂教学的设计要有磁性

  课堂教学的设计要有磁性是指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合理,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首先,在审美心理学中,由黄金分割因素引起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为黄金分割效应。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断言:一条线段的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比,如果正好等于另一部分同整个线段的比即0.618,那么,这样的比便会给人一种美感。教师也应该考虑黄金分割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一堂课4045分钟,满堂灌显然不行,要考虑知识容量。有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注意力在一堂课内大约2025分钟,约占课时的0.50.6,约是黄金分割比。可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当考虑知识的授予量。比如,在新授课中,不妨考虑一下新旧知识比。若整堂课都是新知识的学习,思维容量可能会超出学生的可容纳的接受量。

  其次,考虑不同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教学的单一过程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给人以节奏感,舒急相间。因而,课堂教学不是单一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分为组织学习的过程、刺激学习的过程和检验学习的过程。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口述法、直观法、实践法的结合。通过讲授、叙述、图解、演示、实验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组织的学习过程。不同的方法取长补短,互相弥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刺激学习的过程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润滑作用,衔接作用。通过问题讨论,有趣的材料背景,教师幽默的语言等很好消解了在学生注意力集中后带来的疲劳感,同时可以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是检验学习过程,时间分配上可以只有几分钟。通过简短的口头提问,习题练习,达到检测教学效果的目的。多元的,立体化的方法组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多些兴趣,少些倦怠,多些投入,少些沉闷,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渐渐的磁化效应就会体现。

  参考文献:

  [1]李海飞:图解教育心理学的55个经典效应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