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作者】 赵风良

【机构】 河北省赵县北王里镇中学

【摘要】随着近几年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用何种方式将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加以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阐述了新课改下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习兴趣;评价方式;有效课堂
【正文】

      地理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但是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不高,要改变这种认识,首先就要让学生喜欢上地理课,这就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他们将这种注意力转移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去。以下浅析几点教学见解。

  一、转变教学评价方式 

  虽然把地理纳入中考科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理学科的地位,引起了学校领导、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但重视的也就是初二地理中考的那场考试及成绩。学生通过短期的复习、考前的题海战术及死记硬背就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好的考试等级。以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优劣和等级,不能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的状况及学生发展潜力,它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忽视了学习的兴趣、过程、心理和动机,不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要把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克服“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如把学通过的绘图、读图分析、调查等各种活动都进行评价。 

  二、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存在的厌学和对学习没有兴趣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构建生活中的地理课堂,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体验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重要手段,地理知识如果建构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上,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把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那么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自转中昼夜及昼夜交替时,用手电筒代表太阳来照射地球仪,向光一侧是昼半球,背光一侧是夜半球,转动地球仪可演示昼夜的更替,学生一看就容易理解。又如,等高线概念的理解及绘制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如果不能理解等高线的原理,那么会影响地形图的判读,严重影响后续的地理学习。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利用橡皮泥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模型来学习,使等高线的学习变得容易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乐于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和“我乐学”。 地理课的教学可以通过读图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都编排了大量的地图与图表。这些地图与图表和正文、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相得益彰,从而使教材图文并茂,增强了可读性和说服力。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这一特点,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发展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一是在学习地图要素这堂课时可结合学校平面示意图的绘制,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二是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读图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及教材 

  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的最低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设定教学目标。有些教师由于在教学中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把握不到位,对有的知识点挖得太深,超出学生接受能力、超出课标,尤其高初中兼课教师。如在地球运动的教学中,往往讲了太多太阳高度计算、时区计算、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意义等,而课标要求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条。在教学时应严格按照课标的要求进行,不要随意增加难度,尤其是地球运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动态与静态转换大,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考虑到初中生的思维特征与接受能力,教学实施要依据课程标准设置教学目标,做到适度适量的“点到为止”。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地理教材。教材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更是学生学习最直接、最重要的资源。教师应教育学生重视教材,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以及各种活动栏目,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过于专业和综合的知识学生只需知道、了解就行了。 

  四、重视可持续发展,强调价值观教育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地理教学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还要有正确的持续发展观;懂得人类发展是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包括社会和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不同区域,要以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为指导,依据各区域地理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社会实践与学习探究来加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加强对初中地理教师的培训 

  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应该加大对初中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初中地理教师接受的相关培训较少,而在农村中学里,教师们获取新信息的途径很有限,再加上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许多教师已有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 能力。 

  对于教师培训工作,一要深入中学调查一线教师的需求,科学地制订培训计划。二要根据需要确定培训主题与设置培训课程,选择适当的培训模式和方式。目前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三要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分层次进行培训。四要加强对培训后的跟踪管理,调查了解培训效果,促进培训工作和培训课程的更加完善。 

  总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情国策教育及科学的人生观、 环境观、资源观教育,不能没有地理教育的参与。因此,我们要加强初中地理教学,发挥地理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有责任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刘刚裕.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许文清.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