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作者】 郭兴祥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醒狮小学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审美教育,教材中蕴含着“美”的因素,只是我们不善于挖掘或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让学经历“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渗透
【正文】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健康人格的需要,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风姿,它几乎涉及美的教育。小学高年级学生已进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萌芽时期,虽然年龄小,经验少,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但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他们体会自然美和事物美提供了先决条件。把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语文的人文性,在阅读中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发挥审美功能,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让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在新的境界中受到美的体验和熏陶,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美

  感知美是审美活动、美感产生的基础。感知美首先是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阅读材料的美。大声朗读是培养学生感知美的重要手段。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涵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知觉器官有较强的冲击力,在朗朗读书声中优美意境、传神描绘、美学蕴味能充分酣畅体现。一篇课文中的美因素很多,教学时,应抓住文中最能反映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和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的焦点情结,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朗读,通过“心、眼、口、耳”感官并用,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如教学《七律·长征》时,引导学生全神贯注,以饱含的激情朗读,感知“红军不怕苦艰苦、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胜利后喜悦心情”。如果这些内容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就轻松地领悟到文中美的精髓,使自己真正进入作者描述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美

  理解美是感知美的升华,是审美对象的本质意义、社会价值所在的在认识,是对文章中美的社会意义评价、社会价值做出的判断。当下,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思维成熟水平同期比在年龄上有所提前,但心智尚未成熟,对美的概念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对文本中经过作者加工和提炼的美取其残肢片叶,认为美就是时髦,美就是衣着华丽,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忽视道德情操因素。因此,阅读要引导关注生活、享受生活,使他们在阅读中产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愿望,让学生在审美中缓解学习压力,正视人生烦恼,解放自我、丰富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塑造人格。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欣赏美

  欣赏美是在感知美、理解美的基础上获得美的情感享受。这种享受,要通过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实现。阅读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阅读时,让学生有意识地对阅读内容进行观察和品味,通过比较获得美的鉴赏能力和美感。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比较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把握住这一点,会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将兴趣盎然的百草园与死气沉沉的三味书屋进行比较,使学生在这种形象化的对比中体味文章的意蕴。教学时,启发学生学把精湛词语与其相近词语比较,仔细品味它们在一定的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度、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体会推敲作者的艺术匠心,可增强教学的艺术美。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向学生讲解作者斟酌了几个次,让学生在学习中把“绿”字换成其它字后,体会其不同点,再查找其他与此内容相似的诗句,从各方面如感情、风格等进行比较,学生容易进入课文的意境,欣赏其“美”。

  四、让学生在阅读中创造美 

  美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美。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插上想象的翅膀开启审美创造力,这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最高层次,是语文美育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有助于开发智力,训练形象思维,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文学作品是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的对立统一、和谐综合,阅读时,若只对阅读内容具体状貌和整体形态进行感知,这是浅层的,必须在对阅读内容具体状貌和整体形态感知基础上,引起对与阅读内容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的感受、联想,产生新表象,创造新的美感,才是深层的阅读。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对课文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脑中有声有色地活起来。如教学《春》,我首先是让学生联想有关春的名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表象,调动抽象思维的参与,让学生、拓展、创造,如看到太阳,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希望;看到绿叶,引导学生树立信心;看到小草绿了,让学生感受到春的到来,春风拂面,百花盛开,如此的抽象思维过程,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感受学习乐趣。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过程,在塑造学生人格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学习和理解语文的美育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特征,发挥其作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培养学习语文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感情,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2]《中国教育报》 邮发代号  110 

  [3]《云南教育》 云南教育报刊社社

  [4]《托起明天的太阳》 接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