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初中数学教学在科学探究中成长

【作者】 张 强

【机构】 河北省赵县第二中学

【摘要】课堂有效性是数学教学的“命脉”,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改变教学观念,巧设情境、积极引导,重视合作探究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有效引领;初中数学;巧设情境;合作交流;实效课堂
【正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探究性、创新性,这是当前课改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每日的初中数学课堂上,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全面而有效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巧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⑴设置的问题应起点低,学生能参与。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时,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乘以3再减去4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可以很快猜出学生原先想好的那个数是什么,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同时提出:“你知道老师是怎样编一道方程吗?”同学们跃跃欲试,想探个究竟,老师接着问:“你能计算出3×(-2-4的结果吗?如果把(-2)换成x呢?你会有什么发现?从中你能否得到一个方程并知道方程的解呢?请你编一道以x=-2为解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下来我发现学生兴趣很高,而且带着很强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积极参与进来。

  ⑵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便于学生展开探究。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提出:请你观察,猜想圆周角与其对应的圆心角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并用量角器验证你的猜想,你的猜想合理吗?你会证明吗?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把探究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

  二、积极引导,自主探究与动手实践

  新标准强调过程性目标,加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感受,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丰富数学学习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老师应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去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下列探究性活动。

  ⑴让学生学会“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如在学习七年级上数学“图形认识初步”内容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⑵让学生学会“动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从而展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潜能,发现更多的数学现象。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提出:“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我们不能马上否定,接着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⑶给学生“动嘴”的机会。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允许学生“讲错”、允许学生“插嘴”。如讲到《直线平行的条件》,在这节课临近结束的时候,我让学生说说这一节的体会,同学们畅所欲言,如学生1:除了对顶角外,还有同位角;学生2:我感觉数学真有意思;学生3:同位角不一定相等……,同学们的积极发言让我也深受感染,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弥补了教师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进一步深化,使学生探索、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合作交流,促进培养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

  ⑴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创新的体验

  这种交流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果,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交往,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如讲“正负数中水位变化”这一问题时,在引导学生探讨完例题后,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当中寻找与例题相似的数据处理问题,像股票的涨跌、潜艇的沉浮、天气的变化等。由学生自行设计数据表格、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给出评价,做成一个小型的数学报告或数学论文。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研究,学生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也要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基本工作,进而让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探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