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将身边的地理引入课堂教学

【作者】 黄建红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穿山中学)

【摘要】本文就地理课堂教学如何引入身边的地理知识问题加以阐述,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形象化、具体化,有效突破相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活化地理课堂教学,达到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目的。
【关键词】身边;地理;课堂;教学
【正文】

      地理学科在桂林市没有列入中考范围,所以初中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很正常,甚至于有些班主任或家长也认地理是副科,学生没有必要在这上面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使原本就不太受重视的地理学科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地理教师如何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呢?本人认为关键是地理教师如何让地理课变得生动有趣,让地理课堂充满魅力,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是有用的,从而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得这一点呢?地理学科最大的优势就是它本身是一门常识性的自然科学,人类就生活在地球这个地理环境中,所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因而从生活中的地理入手,是让地理课堂变得充满魅力吸引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本人以气候和河流的水文特征为例,讲述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地理来突破重难点,让课堂活起来,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

  一、生活中的地理与气候

  新节过后,春天来临,34月份地板、黑板经常是湿漉漉的,感觉甚不方便,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问学生,你能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吗?一些学生会说因为是南风天,教师继续追问“南风从哪里吹来的?为什么有大量的水汽?”“为什么桂林在春夏两季经常下雨?而秋冬两季很少下雨?”“为什么桂林在暖热的季节下雨最多(雨热同期)?”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当然,问题的提出和讲解的深度必须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当时所学的内容来进行。例如对于刚上初中接触地理时间不长的初一学生来说,在学习降水内容时,便可问学生34月份的时候为什么地板、黑板会“出汗”?水从何而来?,学生一般能回答从河流、湖泊、海洋晒衣服、地表水蒸发出来的,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还会说植物的蒸腾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等。教师进一步问:“哪里蒸发出来的水分最大?”(海洋),接下来教师只需说明吹南风的时候,风是从海洋吹来的,带来大量的水汽,当水汽遇到冰冷的黑板和瓷砖等时就会凝结出大量的水珠,造成“出汗”。接下来在讲到锋面雨时,便可进一步讲,从南边海洋吹来的温暖湿润的气流遇上从北边吹来的冷气团相遇时,就像遇到冰冷的瓷砖和黑板一样,凝结出大量的水珠并降落到地面,带来降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桂林在冷暖两种气团相遇的时候(春夏)形成锋面雨,带来大量的降水。当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和分析能力的时候,如学到季风气候时,便可结合桂林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进一步分析冬夏季风的形成,为什么冬天降水量少,夏天降水量多。这样一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解释,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可以把一些看起来比较深奥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外可以利用突发事件引入地理知识。例如有时夏季下午上课时,原本阳光明媚的天气突然间下起倾盆大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去,纷纷把目光投向窗外,说话声渐渐多了起来,有的学生因为不带雨具担心回不了家,无心再听课。教师可以稍等片刻后问学生:“大家是不是担心等下放学会不了家?”这话正中学生的心思,一部分学生的视线从窗外转移到老师身上,“大家放心,到你们放学的时候雨就停了,不会耽误你们回家的。”“为什么?!”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蹦出来,几乎所有学生都将目光从窗外重新转移到讲台上的老师,等着老师的解释,教师乘此机会简单解释对流雨的成因及其特点,学生恍然大悟,继续精神饱满的听课。

  农业生产与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学生都知道随着春天的到来,农民便开始忙着春耕播种,生怕耽误农时,却不知为何春耕秋收的道理。在讲到非洲的气候与农业的关系时问学生知道为什么桂林“春耕秋收”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给吸引过来,教师解释那是因为春天气温回升,开始进入雨季,满足了农作物对水热条件的需求,生长速度快,进入秋天以后,雨水越来越少,旱季来临,气温也逐渐下降,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却有利于晒谷子等。学生听完后,恍然大悟,感叹“原来如此!”教师话题一转“那么对于非洲刚果盆地常年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的耕种也像桂林这样讲究吗?”“不是,那里什么时候耕种都可以,因为一年到头水热条件充足。”这样,学生很快能够理解和接受热带雨林气候区可随时耕种的道理。

  二、漓江与水文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对初一的学生而言也是一个难点,如对欧洲与非洲的河流的分析,这些河流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教师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但效果又不理想,原因是讲解过多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不讲吧又担心学生弄不明白。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没关系,虽然欧洲与非洲的河流远在天边,但桂林的漓江却是学生所熟悉的,有的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漓江来展开河流的水文特征知识的教学,再用以对比分析欧洲和非洲的河流,这样便可将抽象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浓。

  例如;在亚洲和欧洲讲到流域和水系的概念的时候,结合漓江来说明如桂林城区的水都汇入漓江,是漓江流域的一部分,桂林市的两江四湖、地下暗河等都属于漓江水系。那么对欧洲水系主要特点又如何分析呢?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步是观察欧洲地形图并与亚洲地形图作比较,欧洲面积小,且支离破碎,不利于长河的形成,河流短小,另外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和缓,不像亚洲高地起伏大,故欧洲河流水流平缓,有利于航运,而亚洲河流在落差大的地方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发电;第二步问学生“我们桂林的漓江什么时候河水高涨,水流量很多,什么时候河水下降,水流量很少?”“下雨的时候多,不下雨的时候少。”“没错,降水量越多水流量越大,由此可见水流量的大小与降水的多少有关,即与当地的气候有关。”,接下来引导学生看欧洲气候型分布图,不少河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温带海洋气候一年降水均匀,降水量丰富,故欧洲河流水量丰富,河网稠密;桂林一年分旱雨两季,降水不均匀,漓江在雨季河水暴涨,而旱季水位下降,水位变化大,但欧洲一年降水均匀,所以河流水位变化小。

  在学习非洲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内容时,要求学生对比两条河支流的多少、水流量的多少、水位变化的大小,同时还要分析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内容既难且多。但由于前面有了学习欧洲河流的基础,再以漓江作为参照来学习,就变得容易多了:先是引导学生观察尼罗河与刚果河流经的气候区,学生就很快弄清楚刚果河位于热带雨林区,全年多雨,水流量很大,支流多,而尼罗河虽为世界第一长河,但因大部分流经干旱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和热带沙漠气候区,所以其水流量反而不及位于热带雨林区的刚果河和亚马孙河,且支流少。此外通过对地形图的观察分析得知,刚果河位于刚果盆地中,而亚马孙河则是东、西、南三面高,两者的流域面积广大,也是流水量多的重要原因。对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同样先以漓江为例,弄清楚漓江每年夏季时河水暴涨容易形成洪涝灾害,而秋冬两季严重水位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桂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降水分配不均,分为旱雨两季,类似于热带草原气候一年降水有干湿两季,因此漓江和尼罗河具有相似性,故在湿季来临的时候就会定期泛滥,跟漓江一样水位变化大。而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刚果河则不同,因常年多雨,除水量丰富外,水位为变化较小。  

  以上只是本人上课中灵活运用身边的地理引入课堂的一些实例,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地理现象,例如做服装生意的在不同的季节摆卖的服装有所不同,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桂林十字街附近的商铺租金相对较贵,因为地处交通便利、繁华的地段;交通运输线的设计并不总是走直线,因为受到地形的限制;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内地发达,广西较大的城市如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等都在河流旁边,因为水源丰富,交通便利,有利于商品的集散,说明了“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南方人爱吃大米饭,北方人吃面食,体现了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等等很多的例子。只要地理教师善于发现并灵活运用于地理课堂,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是有用的,从而愿学、乐学地理,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除了课堂中引入身边的地理外,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等等也是关系到课堂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否让地理课堂充满魅力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