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新课程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作者】 刘小波
【机构】 江西省峡江中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改革的中心在于课堂”,“学校改革倘若不以课堂改革为中心,就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进人全面的实施阶段,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式,为了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因此,追问、梳理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为迫切的任务。主要问题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历史课程的设置向以知识为本位,学科为中心,以向学生传授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为主。
二、教学过程:教师中心,以本为本,模式化备课。学校占主流的是传统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完全处在“你讲我听”的被动状态。历史教学模式中一个“讲”字了得。教师教学方式的呆板成了影响他们对历史科目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
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规定。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样的课程性质也就决定了历史教学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历史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导学式教学模式。(基本环节:设疑导读——讨论交流——练习反馈。特点是创设情境,启发学习,引导探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导学”,通过学法指导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阅读教材的方法,比较异同的方法,评价历史的方法,解题方法等等,都应让学生掌握。)
比如在学习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前言提出的三个问题,经过自己阅读,思考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雅典城邦的执政官的角色来设计民主方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这种教师点拨,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历史感。
(二)讲解教学法。(基本环节:复习——导入——讲解——巩固―反馈。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三)发现式教学模式。(基本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得出结论——提高总结。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活动式教学模式。(基本环节:提出课题——设计活动——收集资料——研究讨论——总结课题。特点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虽然很多学校没有条件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但完全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活动来模拟历史,可以通过表演历史小戏剧,再现历史场景,如讲授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组织学生模拟雅典公民大会或者民众法庭的场景,加深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
(五)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教师在授课之初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讲授第一课“封邦建国”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递进的问题:1,封邦建国的条件是什么? 2,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3,分封形成了怎样的等级结构 ?4,西周封国和商朝封国有什么不同?学生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搞清楚了,自然就对“封邦建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老师这样的层层设问,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六)支架式教学。(基本环节:构建支架―自主探究―谈论交流―建立体系―练习反馈。特点是立足宏观,逐层推进,问题引导,自主攀登,师生互动,形成能力,感悟历史真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但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当然,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不只是以上这些教法,还有讨论法,情境重现法,辩论会法等等。
聂幼犁先生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认为:(所有历史教学模式)“仅仅相当于武术套路中一个个的‘招式’,是分散的而不是组合的,是‘标准’的却又是‘静止的’,要使一招一式在真正的‘实战’——也就是教学中发挥效用,就离不开‘活动’的因素——人的因素,也就是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因此,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出发,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原则出发,从‘一切为了学生而教’的目的出发,教师必须针对教学中学生的实际反应和需要,既要对各种教学模式优化组合,又要及时对既定的教学模式作及时的调整。‘组合拳’和‘随心剑’的比划,真所谓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