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化学新课改中的“心本”理念

【作者】 马永涛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第三中学


【正文】

      一、“心本”理念的学习

  吴甘霖在《心本管理——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一书中提出,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三个发展阶段,总的趋势是:“管理的柔性化。”

  “物本管理”,即制度化管理或叫硬管理。它把管理工作中的员工当成机器人,通过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与约束来达成管理目标。它只关注工作效率而不关心人,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强调管理者要制定严厉的管理制度、规章和严格的工作规范,来加强对员工的法规管理,用权力和控制手段来保护组织的利益和引导员工为其工作,用金钱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人本管理”,即人性化管理或叫柔性管理,就是指管理中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去发挥其他资源的作用从而达成管理目标。它认为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工作更要关心人,多倾听员工的意见、要求,了解他们的情感与需要,创造机会或平台让他们获得各种需要满足,让他们参与管理。人本管理的特点是:①组织即人,强调管理要以人为本;②组织为人,“造物之前先造人”;③组织靠人,组织要靠人去决策、靠人去经营才能达成管理目标。人本管理的积极方面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抓住了管理的根本,通达组织与协调、教育与激励调动了人的工作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心本管理”,就是指管理的关键是抓住人的心,让员工自觉自发地参与管理,并积极主动工作,以达成管理目标。它的特点是攻心为上,假如你要用一个人的“手”,必须要用他整个的“人”;假如你要用他整个的“人”,你必须影响他整个的“心”;“治人者必先治己,治己者必先治心;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争人者必先争心。”这是通过沟通、教育与激励触及人的思想与心灵,让人产生心灵的自觉自发自动,不会感觉外在的强迫,从而真正充分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由此可见,“物本管理”重在对人的控制,“人本管理”重在对人的尊重,“心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升华,由心灵的外在感动,转为管理者与员工的内心自觉。即通过“心本管理”达到人力资源的自动化。

  “心本”理念为我们高中化学新课改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开辟了一个更宽广的领域,引领我们教师走上“从内到外”,“从本到标”,“从教师到学生”,“从心理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的“心本”教育之路。

  二、“心本”理念的内化

  “心本”理念给予我们高中化学老师的启示是,人类身上一定存在着某种优胜于其他生命形式的源泉,这一源泉就是人外显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正因为有这种能力,不仅使得人类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保持着一种人的自尊,并在与其他生命形式构成的社会系统中充当着主宰,而且也使人类社会在大多数情况下能以一种万物共存的方式而不断向前发展。教育实践还证明:“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

  我们高中化学老师对“心本”理念的真正内化,保证了我们教师能更好地落实教学工作的“五变”和五个“尽量”。“五变”是: 变“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在思中学”;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变“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 变“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变“单一向书本学”为“多提供各种经历地学”。五个“尽量”是: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尽量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亲手操作;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推导归纳得出结论。

  三、“心本管理”的实践

  1.实行新备课模式——教学导案

  改变传统的集体备课模式,在原来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的基础上,新增加四大项:备学生的预习,备学生的学法,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导引,备跟踪学生的课后作业练习与作业的自我评价。

  我们每次都提前一周将教学导案分发到学生手中,给学生充分的预习和思考时间,引导和督促他们利用好手中的教学导案,逐步学会自主学习的自治自理。

  2.实行分层次作业

  老师们总结出了分层次作业中的四大辅助策略:

  分层施“助”——分层辅导学生;

  分层次施“改”——分层批改和订正错误;

  分层次施“考”——一套试题中,学生选择分层考题;

  分层次施“分”——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他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整体教学目标。

  分层次作业改革,为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最优发展状态提供了很好的尝试,把学生的可能性发展变成了现实性主动发展。

  在作业和试卷的分析中,要学生抛弃追逐分数和名次的意识,只去分析得失分的经验和教训。师生不要去找错误和失败的借口,而要去找成功的方法。对照自己的作业和试卷采取积极归因的方式去积极地分析“3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教师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分数和成绩,而是有的放矢、一针见血的评语,而且这些评语都是积极的心理暗示语言,让学生在教师的评语里发现问题、找到办法,得到鼓励、看到希望,品尝肯定,获得自信,增加兴趣,发掘潜力,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向“自治自理”更好地迈进。 

  3.实行“错题集”的优化与创新——拖后一周再做“错题集”

  老师们在作业教学备课中,展开了对学生作业“错题集”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对学生的“错题集”的运用做了行之有效的尝试。

  原来,我们教师也非常强调学生整理错题,并把它们集结到一本特别的笔记本上,我们称它为“错题集”。就是说“错题集”上的题目都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题,要他们高度重视,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可是,我们老师仍然发现部分学生尽管做了“错题集”,尽管当时的“错题集”也整理得非常恭谨、认真,而且在上面还加上一些个人的感悟和注意事项。但在以后的作业和考试中,学生还是极容易对“错题集”上的题目出现同样的错误。

  现在我们找到了突破该“瓶颈”的新钥匙,那就是“拖后一周再做‘错题集’”。具体地说,就是对于学生作业和试卷上的错题,教师只要求学生把错题的题目抄在各自的“错题集”上,而不要当时就去做它们,要放下它们,进行一段时间的知识沉淀和思维替代,等到周末时再集中完成它们。如此反复几次,学生对此类错误就基本上彻底被良性思维所替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