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社会化问题
【作者】 简崇仙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地松中心小学
曾几何时,贵州农村成了“留守儿童”的家园,受经济大潮的影响,家长们有外出经商的,打工的,甚至出国的,守住家园的是年迈的老者与年幼的孩子,而且比例几乎占了半数以上。爷爷辈的家长教育孩子存在着诸如“自身缺少文化素养,缺少科学辅导孩子的方法,溺爱孩子,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不严谨”的缺陷,摆在我们面前严重的问题在于我们学校如何教育这些未成年人。因为他们同样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状况关系着我们家乡的命运,也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前途。他们现在正在小学、中学接受教育,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只要真正重视,还来得及。
这些“留守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带上了自己的特色——如,随地丢垃圾;不注意公共卫生;不爱护公共财产;不注意仪表,穿睡衣拖鞋来上学等现象时常发生。在思想上以自我为中心,目无他人,集体意识淡薄。他们暴露出的缺点和毛病,其实是时代和环境给他们留下的烙印,是人类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城乡的差别扭曲了孩子的思想,是优越的生活条件与缺少必要的家庭文化与社区文化熏陶的矛盾错位了孩子的行为,他们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在良莠不齐的各种思潮影响的包围之中。殊不知,没经过道德标准过滤的东西正腐蚀着孩子纯洁的心灵。他们可能对新事物、新知识和新生活方式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胜过前辈,但是他们在性格的坚韧性,意志的顽强性,心理的平衡能力,抗压的能力,对他人的关心和包容,对贫者和弱者的同情心等方面,都远不如他们的前辈。这不是他们的过错,但我们作为教育者的心中要有数,及时给予对症的帮助,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我校针对目前工作的实际,认真学习上级文件要求,对这些“留守儿童”道德品质建设对策加以探讨:
我端正事实求是的教育态度,寻找着教育这些“留守儿童”的对策,结合我贵州的人文特色,把工作做精做细,我深有体会:“中国目前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决不缺少各类管理的规章制度,缺少的是不折不扣的执行。”因此,教育孩子得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实事做起。
1、创设健康环境,丰富道德情感
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创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优化美化校园环境,“让一草一木说话”、“让墙壁说话”,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多维立体的空间。创设和谐、宽松、民主、团结的学校氛围,让学校成为师生精神的家园;倡导霍懋征老师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等名言;开展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弘扬民族文化;“身教重于言教”,使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成为学生的榜样。
2、端正家长认识,取得家庭配合
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成长的奠基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一个家庭的家长没现代礼仪常识,穿着睡衣满大街跑的,那他的孩子穿睡衣上学他就认为没什么不对了,反而会认为学校多管闲事。又如家长老是把家里的垃圾向室外直接抛出,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肯定不会有好习惯。所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去年11月开始,在校长主持下,我校分年段召开家长会,就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等进行交流,说明了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品质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就目前未成年人思想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意见和建议。受到了全体家长的一致好评,更促进了校风校貌的良好改变。
3、开展各种活动,教育结合实践
让德育体验化、生活化,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贵州曾经涌现过许多革命英雄人物,流传着许多英雄故事。如邓恩民等是我们学校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我听奶奶讲故事”,“夸夸我家乡”,把学生带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他们重温了当年家乡艰苦的岁月,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歌声飞进敬老院”、“我为红领巾添光彩”让学生体验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愉悦。德育只有与学生的活动相结合,才能是鲜活的,才能让学生感悟,才能容易被学生接受。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还应该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在学校里,着力追求有效的教育;在家庭,力求更多一些合格的家长;在社会,树立“为了明天,人人有责”的教育理念。总之,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牢记三个基本观念: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努力做好未成年人道德品质建设工作。
从学生道德品质再到社会化问题,留守儿童正处在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作为社会化影响因素之一的家庭教育对儿童顺利实现其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留守儿童社会生活技能的养成。2、留守儿童社会规范的内容。3、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4、留守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5、留守儿童确立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二、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管理缺位,2、教育滞后,3、心理脆弱,4、道德滑坡。
要解决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家长要树立高度的教育责任感,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将孩子抚养教育成人,不仅是宪法赋予每一个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因此,家长应具备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在完成教育子女这项艰巨的长期的的任务中,不要借口发展经济等原因,忽视家庭教育,甚至放弃教育,每一位家长应尽力承担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教育好子女。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质量。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有积极的变化,也有一些消极的倾向,孩子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家长正确认识这些变化,并不断矫正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将孩子教育成人。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作,是实现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教育中,尤其要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儿童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影响下让留守健康专长。家庭教育是基础,重在情感熏陶;学校教育是主体,重在理论教育,正确灌输;社会教育是前二者的延续和补充。三者只有进行合作,协调统一,优化管理,形成科学的育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