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用学具,激活课堂
【作者】 张志民
【机构】 山东省博兴县第三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即人人数学观。要实现这一目标,数学课堂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心理学家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和活动连在一起,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了解和发展人的能力。因此,要达到人人数学观,必须与有关的数学活动连在一起,而巧用学具,能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激活课堂。
下面,我就数学课堂中学具的巧用,谈谈个人的做法与体会:
一、巧用学具,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目标的设计方面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精心设计数学学具的巧用,能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如教学长方体概念时,我这样设计教学,首先让学生把准备好长方体实物装到口袋中,这时,一部分学生能把实物装到里面,一部分学生不能把实物装到里面;然后,我让把实物装到里面的学生外面摸一下有什么感觉?这样,学生感性认识了长方体占据一定的空间;最后,让学生从长方体中找长方形,从而把长方体和长方形区开来,这样一来,学生对长方体概念就掌握得比较深刻。再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为了使学生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教师先让学生拿出自己折叠好的长方体纸盒,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然后让学生分别量一量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两个面的长和宽,看有什么发现,当学生明确了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后,再让学生分别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打开,再展平,这时教师揭示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已水到渠成。
二、巧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发现问题、自主探索、创新解决的过程,即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一些对学生的素质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策略”,所以,数学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当前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必不可少,多动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灵感,就能不断提高创造能力,因此,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寻求策略、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并主动参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互相启发,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借助学具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去探求圆周长的方法。在活动中,学生找到了在直尺上滚动圆看刻度;用绳长测量圆周长等方法。在肯定学生的做法后,我及时进行引导,这些方法有时不方便,我们需要找一种简单可行的求圆周长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动手去测量直径,让学生与原先测量结果比较分析,学生不难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这一结论。这样一来学生参与了探求圆周长知识的活动,并在操作中培养了创造能力。
三、巧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学具是思维的桥梁,动作是思维的基础。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又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操作学具能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得容易理解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操作学具,以最佳方式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找的实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逐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在学具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好地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为了使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把知识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得容易理解的知识,教师让学生把自制的长方体装入口袋,摸一摸、看一看口袋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口袋鼓起来了。再让学生讨论其中的原因,学生对体积的空间观念就感到比较好理解了。这样,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体积的意义,教师再出示体积概念,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既明白了体积的意义,又以动手操作促思维,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巧用学具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好胜心等特点,创设引发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思维情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动手实际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认识过程的有效途径。现代心理认为学生的认识经历活动—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等动手操作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画、量、折、叠、剪、拼几何图形,做一些模型,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主动参与学的前提条件,所以新课标中提出了“活动教学”,“活动”不是盲目的,它是有目的有内容的,没有内容的活动也是无效的。为了更好得体现数学活动教学,教师在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还需要有“内容”,有活动的“载体”。那么,学具很好得体现了“载体”的功效,它是“活动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学具这个“载体”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巧用学具,真正达到教师教的过程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学的过程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功效。数学课堂中应注重学具的巧用,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能提高教学效率,激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