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探析

【作者】 多洛加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民族中学

【摘要】本文在对阅读理解内容进行阐明的基础上,重点对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阅读理解;能力;方法
【正文】

    一、阅读理解的内容 

  懂的对象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悟意明理,明白文本表达的含义。与以认字识词为主要内容的阅读感受阶段相比,已上升到理解内容的理性阶段;形式上,能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在中考阅读题中,与“阅读理解”相关的考点大致有八项:一、理解或概括文章大意、中心、事件、情感、观点、寓意,对文本中的看法、道理进行质疑;二、抓住人、事、景、物、理的特点,对人物进行评价;三、根据文本的内容解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进行因果分析;四、划分文章层次,说明写作顺序,分析结构形式,说明各段间的关系;五、识别表达方式,理解详略处理、叙述结合、首尾照应、线索设置、伏笔照应、对比烘托等表达手法,结合内容进行探究;六、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品味语言的含义、特点,进行语言赏析;七、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不同文本进行对比;八、对文本进行补写或续写。这涉及阅读中九个方面的教学:归纳主旨、理清思想、特点把握、文体辨识、结构分析、辨析修辞、揣摩写法、词句体味、比较探究。 

  整个理解过程是按照从对语言形式到对语言内容的理解、从对部分的理解到对整体的理解,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加深对语言形式和部分内容的理解这样的规律来完成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从字词句入手,经过判断和推理、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活动,达到对材料主旨的理解。 

  二、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 

  (一)百科知识 

  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没有前理解,理解就很难产生。学生用来理解文章的原有知识主要包括:与文章内容有关的知识;社会和自然界的;有关文章组织结构的知识。这些知识越丰富,就越容易达成理解。 

  (二)生活经验 

  作者、读者、作品间存在着距离。作品是作者将某个生活经历和情感诉诸文字,抒发的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由于读者和作者的距离,某些内容和情感是读者很难理解的。如未经历过国破家亡、朝不保夕生活的人,很难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三)思维能力 

  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阅读理解要联系上下文语境,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了推理、联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进行分析综合。理解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离开了思维,理解就无法进行。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要深刻理解文章的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就必须经过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分析综合过程,必然要进行一系列的想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直接决定着理解水平的高低。 

  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活动不应盲目的进行,应依据思维的规律和文本的特点科学地开展。 

  “理”,形声字,从玉,里声。本义为治玉,“治玉必顺玉之文而剖析之”,故“理”又当玉石的纹路来讲,引申为物的纹理或事的条理。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具体包括下列几种: 

  (一)多读多记 

  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并结合教材内容开列难度相同、内容相关的书目,增大阅读量,以弥补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的缺陷,并实践和巩固阅读方法。阅读理解是读者把读物为自身知识和观念的过程。需要背诵记忆。没有了记忆,就不存在思维活动。记忆是积累知识、开阔眼界的方法。 

  (二)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和情境创设 

  课堂教学在唤醒学生相关经历的时候并不如我们期望的速度,如果整个唤醒过程过慢会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效率,造成教学节奏的拖沓。此时如能创设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有助于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思和追求,获得对课文深入的理解。消除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多种,可以借助多媒体或教师的语言。两者比较而言,利用教师语言的效果要更好一些。多媒体情境属于直观教学,易导致教学的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而利用语言创设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既体现了语文课程本来的特点,又发展了学生思维。 

  (三)善于提出问题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点一点逐渐形成的。教师要善于选择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四)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文章教学相结合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文章教学常常被分开进行,实则二者的联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相互渗透不应截然分开。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文体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和等内容,这些内容自身有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教学内容枯燥抽象,学生很难真正地掌握其内容,且不具有实用性,若能将两者结合,则能取长补短。文体的辨识、修辞的辨识和特点介绍完全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训练以加深认识理解。 

  (五)鼓励朗读 

  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多读,而非老师多讲。对于优美的文章和段落要鼓励学生多朗读。朗读可以将文字符号转换成有声语言,进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视觉画面,能把抽象静止的感情变为真实具体的感情,使人物、景物、情感跃然纸上,并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直接地毫无障碍地体味感知内容,在朗读中提高理解能力。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情境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及对自身的阅读行为和过程进行计划、调控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阅读认知和元认知策略。阅读策略具有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独立阅读思维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