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物理电学实验的艺术

【作者】 钟真洪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初中部


【正文】

      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在当今初中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电学部分的内容上,如果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按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采用题海战术,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学生的潜能。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电器产品经过了无数次的更新换代。就拿普通灯具来说吧,一般家庭使用的是节能灯、TS管、LED及中高档灯组,机关、学校等单位使用的日光灯也早已改进——老款的镇流器更新成了电子镇流器,因此教材中的白炽灯对多数学生来讲完全是一个空白,更不要说某某用电器的原理和结构了,如何提高学生们对用电器的感性认识是一个重中之重的课题。

  下面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浅谈一下感触: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有人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积累本身是件好事,但在教学中教师的教法难免会出现惯性思维。如举例的内容已经是自己熟悉的旧知识,课堂上滔滔不绝,课后还以为学生都掌握了,一些还有疑问的学生利用课间问老师,老师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一些老师会误认为是学生理解能力太弱,却根本没有认真思考过问题是否出现在自己身上。众所周知,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与学生的代沟越来越大,,电器设备更新了,教育对象更新了,知识却没有及时更新,当年学生父母能接收的知识,他们的子女已经不怎么感兴趣了。学生与老师越走越远,最让人担心和悲哀的是老师误认为问题在学生身上。按此推理,教学效果不难想象。

  在我的课堂上好、中、差三个层次的班级都有,有一次我在介绍电动机是否为用电器,后面两个层次的班级异口同声地回答“是”,而同一个问题在所谓的“特长班”多数同学持否定态度,说实话我当时很惊讶!后来我发现类似的情况不止这一次,因此我特别安排了一次组装电动机的课,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在电池的带动下能正常的运转时,那种兴奋和自豪一下就表露出来了。显然易见,电动机消耗了电能肯定是用电器了。 

  二、借助实验器材,联系生活世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那么在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对此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尝试: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的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把学生分为六个组,每组随机抽取一位同学上讲台代表该组的同学参赛,内容是三开两灯的并联电路。当然前提是在上新课前每位同学用本子写下这节课的重难点及注意事项,8分钟后各组组长收齐,新课结束时与老师公布的内容一致的同学加2分,课堂上补充正确的加1分,久而久之,得分越多的同学自学能力就更强,可塑性就更大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参赛的同学心里或多或少是有些把握的,潜意识的表现欲使他们对探究实验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我还规定九十秒内完成实验,1分钟之内的同学至少加1分,冠军加2分。

  这样一来,现场的气氛一下变得紧张、兴奋、刺激,特别是在学生裁判倒计54321时,刚好把电路安装完毕的同学还得把线路拆好,按要求把仪器、仪表摆放整齐,手中的导线像丢炸弹一样甩出去,为本组同学赢得了艰难又宝贵的1分,赢得冠军的同学动作幅度更大,不仅高呼着ok,两手还突然高举害得旁边的同学差点没躲过。

  欧姆定律在初中物理电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就公式I=U/R而言肯定是不难的,U=IRR=U/I两个推导式也很简单,同学们也记得滚瓜烂熟。而当遇到电阻的大小是否随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的改变而改变时,好多同学都要搞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我找来大量不同材料、不同大小、不同规格的电阻器,如碳膜电阻、线绕电阻、金属膜电阻及可调电阻等,同学们观察中发现还有色环电阻,爱动脑筋的同学还归纳出有黑、棕、红等十种颜色,而且还有金、银两色作为误差等级。最后同学们得出结论是:电阻的大小由自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决定,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无关,与通过电阻的电流大小无关。

  三、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几轮比赛结束后同学们又进入讨论和小结的状态,然后各组代表谈体会,表现好的小组加分,补充完善又有创意的也加分。课堂上有的同学对三个开关两个灯泡的并联电路十分吃力,就这一问题同学们又展开讨论,有同学建议“先通后补法”,也有同学觉得用“先支后干”法更好。为了更好地解决涉及到的问题,按惯例先通过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的答案,然后进行组际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同学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的疑问。总结出一套套科学正确的方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每个人都争着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并从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活力。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