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情感引领让初中语文课堂精彩无

【作者】 王素英

【机构】 河北省赵县赵州镇中学

【摘要】关键词语文教学要发挥课堂教学中情感的引领功能,教学过程中当不失时机地强化对学生情感生成、情感激发,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品质,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引领功能;策略
【正文】

      情感是促使一个人的价值规范知识转变为价值信念的必要条件和动力因素。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语文知识的内化,语文技能的娴熟,还有赖于其人文精神的强化,有赖于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情感体验。 

  一﹑创设载体、营造课堂教学情感氛围,增强学生情感的熏陶 

  总体来说,学生对语文课还是比较喜欢的,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易于接受。教师在教学上要激发学生审美需求,因地制宜地创设一种良好的审美课堂氛围。审美需要以情感为媒介,教学应以情感为枢纽,把作者、老师、学生的情感世界贯穿起来,创造出一种节奏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唤起师生的审美共鸣。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生成,教师若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将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得到学习知识﹑陶冶情感的预期效果。比如我在教授八年级下册中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是这样引出课题的:“‘母亲’是每个人心目中最伟大最可敬的人物,可是在我们班却有一个从小失去了母爱的张更涛同学。下面请他为我们朗诵一首小诗——《妈妈,我来看你了……》。”张更涛同学走上讲台,稍镇定,就用颤抖的声音读了一句:“妈妈,在您坟前,我又来看您了。”那无法抑制的泪水从这位弱小的男同学的眼里流落下来。对他的泣不成声,原以为同学们会笑的,但竟没想到仅仅是几秒钟后,教室里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许多同学也流下了眼泪,静静地听完了张更涛对母亲的无限怀念。趁同学们眼泪未干,我立即导入新课,用沉痛哀掉的低沉的语调范读了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悲痛心情。然后在讲析中让学生了解“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和坚忍顽强的优秀品德,在平静叙述中体会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认识到:课堂气氛如能与课文基调吻合,就能给学生以内心的感染。这将有助于学生从课文中获得必要的语文知识,触动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热爱之情,从而受到鼓舞;或者产生痛苦、愤恨之情,从而受到刺激。 

  二、用好教材、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内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语言优美,其强烈的感情寓涵在课文优美动人的文字之中。

  在体味鉴赏文学作品(课文)时,可根据审美主体的特点,辅之以情感内涵与之相近的音乐,便能创设一种和谐的情感意境,渲染出浓郁的审美氛围,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这样的教学能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文章的情感世界,让他们带着一种审美情感,自觉地有创造性地进入审美天地。课堂气氛的制造,仅能给学生短时的“传染”性的情感陶冶,而真正能激发学生情感的还应该是学生对艺术作品本身内容的准确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掘课文的辞章结构、思想情感、课文内涵的感染力,必将触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达到情感培养的目的。如七年级上册课文《紫藤萝瀑布》之所以受人喜欢,这与它的情感美是分不开的。对瀑布似的紫藤萝,“我”驻足观花,对它产生朦胧的情感。接着作者用细腻的笔,具体描绘紫藤萝的繁盛,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至此作者情感有所发展。面对如此繁盛的紫藤萝,作者想摘一朵花来欣赏,但作者知道这只是满足个人情感的需要。接着作者笔锋一转,认识到这样做的不妥,个人情感的不舍,在这激烈的情感思想碰撞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在心上缓缓流过”,让它带走“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带来“精神的宁静生的喜悦”,表达了作者人生的复杂厚重情感,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感情得到升华。由于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近,读后确能引发学生切身之感,心有所动。课文抒情真挚,条理清晰,层层深入,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的共鸣。 

  三﹑注重诵读、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厚实人格的文化底蕴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诵读,积累言语材料,在诵读过程中感悟作品、体验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学生诵读的文章多了,就会提升学生语感能力。通过诵读背诵名家名篇,滋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价值品质,已成为当前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 

  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我在教授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这篇诗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漂泊异乡的淡淡的、忧郁的思念之情,播放了两段风格略有差异的音乐,让学生自己选择一段,给这首小诗配乐朗诵,并让他们说出选择的理由。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踊跃发言,并且联系到作者的写作背景,指出舒缓的背景音乐和作者绵长的思念相协调。朗读时,我发现学生的语速、语调也相应地与音乐节奏保持一致,低沉、缓慢的语调说明了他们已经对文本有所“悟”。语文教学应该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他们的灵感,使他们在精神愉悦中完成知识的构建、情感的感召和思想的交融,最大程度地实现人和课堂的完美配合。只有这样,语文教育才能凸显其勃勃生机。 

  四、强化引领、拓宽课堂情感培养的渠道,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

  刘国正说过:“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不是局限在课文的分析上,要把眼光投向学生的生活情感经验,拓宽教学内容。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适当地、有计划地读一些古今中外名著、人物传记和历史故事等,熟读背诵一些古今诗词,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丰富其精神生活。这对学生文字语言的培养、思想言辞的训练和人格情操的陶冶都大有益处。 

  情感因素在价值品质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要强化课堂教学中情感的引领功能,遵循学生情感特征的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品质,以此促进学生的美好情操和高尚人格的养成,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