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以人为本构建作文教学新框架

【作者】 杨永红

【机构】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甘溪乡上坝完小

【摘要】改革以“文”为本的旧作文教学机制已刻不容缓,改变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消极心理,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如何化消极为积极?让学生从消极心态的“阴影”中走出来,走进“阳光”?我们的思路是:以人为本,从“怡情”、“沟通”、“松绑”、“实践”、“积累”五个维度构建作文教学框架。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生作文教学新框架
【正文】

      在对小学生作文心态的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改革以“文”为本的旧作文教学机制已刻不容缓,改变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消极心理,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如何化消极为积极?让学生从消极心态的“阴影”中走出来,走进“阳光”?我们的思路是:以人为本,从“怡情”、“沟通”、“松绑”、“实践”、“积累”五个维度构建作文教学框架。

  一、怡情

  将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作为作文教学的灵魂。在操作上,一是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和价值,用积淀在作品中的我们民族的宇宙观念、道德伦理、审理观念等方面的精华去陶冶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育人效应;二是引导学生走进现实,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其中去积极地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为逐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格打下基础,如有意识地设置困难和障碍,让学生去经受失败、经历挫折、经受磨练,逐步培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三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愉快的富含创造性的作文氛围,让学生欢欢喜喜作文,始终保持积极的作文心态:爱说爱写、想说想写、争说争写,进入那种如饥似渴、欲罢不能的境界。

  二、沟通

  还作文的本来面目——与社会交往、对话的言语交际实践活动。在操作上,一是从学生的交际需要出发,每次作文都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写给谁看,从而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二是努力创设多维度、多层面、多样式、多对象的“沟通”情境,让学生在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杜会其他人群)的积极交往过程中,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思想和情感;三是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构建同化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调查学情、分析学情去了解儿童的教育需求、道德需求、情感需求、个性发展需求,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个性、希望、困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作文中的困难予以有的放矢的指导和帮助。

  三、松绑

  作文教学致力于“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操作上,首先是解脱对学生作文心理的各种束缚诸如作文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命题作文为主、以书面表达为主、以记叙文为主、以教材(师)命题为主、以审题为主等。实现全过程开放、全方位开放,努力创建一个民主的、宽容的、张扬个性的、乐于创造的、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作文教学环境。具体如下:

  1.开放“要求”。

  放宽种种过多过严的限制,降低不切实际的作文要求,不设统一的、静态的作文标准,实事求是地、因人制宜地确定每个学生的发展点,不拔苗助长、不吹毛求疵。先求爱说爱写,后求会说会写;先让学生“放胆”写,再让学生“小心”写。

  2.开放“空间”。

  作文不再禁锢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生活。把作文训练巧妙地、有机地结合于饶有兴味的各类活动之中,诸如参观访问、科学实验、文学社团、广播板报、征文竞赛、艺术审美、手工制作、小发明、实地“写生”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的渠道和方式,更丰富的素材资源、更广阔的时空,让他们自由地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想象、创造。

  3.开放“过程”。

  改变过去“教师命题——审题立意——范文引路——依葫芦画瓢”的作文指导结构,淡化审题,不设“样板”,不设“模式”,代之以“感受生活——诱发欲望——交流信息——尝试实践——合作评改”的结构,让学生在“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样”全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四、实践

  作文不着眼于给学生以完整的写作知识体系,而在于让学生去扎扎实实地经历学习全过程;不是灌输给学生写作技能技巧,而是在读写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发现写作规律。在操作上,变过去的被动的“接受式”为主动的“研究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自然科学实践,关注社会热点(如环保、申奥、拒绝邪教等)。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在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在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中产生或选择主(课)题,然后或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收集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发现矛盾——提出假设——实践验证——总结规律,亲身经历全过程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素材,产生真切的体验,激发表达的欲望,领悟写作真知。

  五、积累

  将作文教学的重心移至“积累”上,包括生活的积累、阅读的积累、认识的积累和感情的积累,使作文有“源头活水”。在操作上,除课内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开辟课外阵地,建设课内外一体的大学习场,旨在形成扩大积累的各类活动课型,诸如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实践活动、读写实践活动、审美实践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创造发明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注意抓好几点:一是将观察兴趣、观察习惯、观察方法等的培养和指导列入有计划的、有控制的教学行为中;二是在阅读活动中千方百计调动阅读兴趣,保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给学生以充分的阅读自由;既可以力求甚解,但也可以不求深解、不求统解、不求全解;既提倡精读“精读”、“细读”的阅读方式,也可以保留“信马由缰”、“蜻蜓点水”、“囫囵吞枣”等方法,不求繁琐分析,但求博闻强记提倡多读、多吟、多诵、多背。总之,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从民族文化中从中外优秀书籍中获取充分的营养,以充实自己,丰富积累。

  参考文献:

  [1]李丽,让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携手[J].语文教学通讯.2005(32)

  [2]张淑玲,作文教学要读中学写读写结合[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