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马佐军

【机构】 青海省湟源县城关镇董家庄小学


【正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外,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积极创设良好氛围,充分挖掘积极因素,敏锐捕捉最佳契机,扎实开展实践活动,注重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现从本人多年的教育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只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人格感染的过程。课堂心理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不但能使学生学得快、学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以积极上进、自觉主动的健康心态融入到课堂之中,参与思维、理解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积极创设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如讲故事、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近课文,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还要注重沟通学生的心灵,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对话,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学习心态,实现“自主学习”,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挖掘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一篇篇文章除了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外,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包含着哲理和情感,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味生活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如《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海底世界》等课文就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感;《一定要争气》、《检阅》、《爱迪生》、《掌声》等课文可进行不怕困难,锤炼意志的教育;《陶罐和铁罐》等课文可以进行自我意识方面的教育,《两个橘子》中兄弟俩对母亲的孝心,《麻雀》的母子情深……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往往是多角度、多层面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有所侧重。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时是潜在的,它深深地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不像思想品德教材那样直述;也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教育因素综合且并存的。因此,我们必须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文章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充分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只要我们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因素,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捕捉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契机

  教育契机是隐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带来某种转折变化的机缘。课堂中有效教育契机的出现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善于思考,善于鼓动,善于走进学生之中,用心去捕捉。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

  四、开展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于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心理状态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五、注重多渠道的心理交流手段

  习作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不容小视的一块“战地”。成功的教育者总是善于通过日记、信或是作文同学生进行心于心的交流与互动。特别是针对后进生、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信、写日记、写作文将自己的心声呈现出来,便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原委,从而做到能与学生更好的沟通,起到更好的心理调解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像续写《穷人》,学习了《七色花》一课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练笔《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等。学生在完成习作的同时,也净化了自己的心灵,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这比简单化的让学生谈感想,更容易收到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塑造美好人格的效果。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整体提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