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新视角

【作者】 刘 艳

【机构】 新疆医科大学子女学校


【正文】

      一、新视角,寻找低年级语文教学新的突破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如杜威所表达的“由于民主和现代社会的出现,我们不可能明确地预言20年后的文化是什么样子,因此也不能准备儿童去适合某种定型的状况。准备使儿童适应未来生活,那意思便是要使他能管理自己,要训练他能充分和随时运用他的全部能力;他的眼、耳和手都成为随时听命令的工具,他的判断力能理解他必须在其中起作用的周围情况,他的动作能力被训练能达到经济和有效地进行活动的程度”。

  具体到语文学科的教学,我们必须明白语文教学的目的并非为了“使儿童学习某些现成的课文,并在教师面前背诵出来”,它应该有更为深远的目的:通过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不断激发、引导学生保持对事物探索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及能力等。当我们更为深刻而全面地意识到我们的教育行为应该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时,我们也能从中反思,教育行为的失当也势必会对学生产生其他消极的影响。此种“责任重大”的使命感时刻提醒我们在教育行为过程中坚守“儿童本位”的立场,避免教师本位下的诸如武断、粗暴、缺乏耐心等消极行为的发生,保持更加谨慎、谦卑的态度,时刻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观察他们的行为,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发现更加适合每一个体的学习方式。当我们秉持“儿童本位”的教学观,我们发现,现阶段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诸如“幼小如何衔接”、“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如何养成”、“教材中的哪些课文不适合学生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中课后练习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指向性是否合理”等具体的难题可以顺延着这一新的视角得到新的突破。

  二、新视角,发现低年级教师职业新的意义

  当我们在探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时,总有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教师是“影响者”,学生是“受影响者”,就如当我们探讨“儿童本位”立场的意义时,我们会有一种习惯性的发问:“这种立场对改善我的教学有什么帮助?”或许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思考:“这种立场对我个人的改变有什么帮助?”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学行为关系的发生过程中,教师不只是单向式地影响着学生,不单只是单向地给予,他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受馈赠——这种馈赠不止在于获得职业意义,它应该有更加丰富的指向,指向于教师个体生命的完整。“儿童本位”立场对教师还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从事教育职业不是因为我们娴熟地掌握了“教育”这一项立足于社会的技能,不是因为教师的职业身份能给予我们可观的财富、给予我们受人尊重的地位——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从物质的衡量上,付出总是远远超出收获的;意味着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人的出生都伴随着一个精灵来到这个世界,当孩子慢慢长大,有一天,他不再相信这个世界有精灵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一个精灵正在死去。意味着我们可以是个“大孩子”,天真地相信世界上真有梦幻岛与圣诞老人的存在;意味着我们可以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电影《寻找梦幻岛》中,当小飞侠飞向窗外时,台下的孩子们欢呼雀跃,一种神奇的光彩也充溢在每一个大人脸上——或许这正是我们从事教育的意义所在:我们陪伴在孩子身边,看到他们为美好的事物所吸引时的幸福,而我们也能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正如孩子们一样。对低年级语文教师而言,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游戏的状态中陪伴孩子学习、阅读儿童文学、观看儿童电影等让人愉快的方式,既是职业的需要,也是生活、休闲的需要,一举两得。

  三、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儿童本位”立场如何体现

  就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现状而言,小学低年级与幼儿园教育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特别强调知识的传授。即使我们以此作为低年级教学的前提,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低年级的学生心智更为幼稚,每个学生的特点表现得更加彻底,需要我们更加注意观察,更加小心呵护。

  我们想要教育好学生,前提是我们需要能够真正地了解学生。每一个学生在群体性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态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每一天也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及时发现这些不同。假如我们认定让学生开口朗读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教学方式,我们需要观察哪一些学生喜欢这种方式,哪一些学生不喜欢这种方式;我们也可能观察到平时喜欢这种方式的学生,突然有一天不愿意开口朗读了;我们也应该注意观察,不喜欢朗读的学生,他们各自有哪一些阅读课文的方式。这样的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多元智能”理论不只是遥远的美国人所调查出来的一个论证,它同样真实地发生在中国的任何一所学校的任何一个学生身上;这样的观察让我们保持着对每个学生的敏感,也许这个学生今天与昨天状态的不同,背后隐藏着急需我们解决的教育困难。如果没有观察,我们无从知道这一切,更不论如何对症下药了。

  刘绍棠在《师恩难忘》一文中回忆小学一年级刚入学时老师的授课情形。田老师教育方式的成功,就在于他认识到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兴趣,通过生动的故事来讲解课文,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一去二三里》作为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第一课,安排为“识字”教学的内容,即使从识字的教学目的出发,我们也可以将故事安排其中。可以是田老师那样的故事,也可以讲讲“姓万的财主儿子学字”故事,通过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一、二、三这样写,从‘四’开始就不能什么数字就写几画了。”假使让田老师的不同学生来回忆田老师的教学影响,每一个学生呈现的肯定会有不用的版本,而这些不同的版本都是跟学生自身的兴趣点结合在一起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儿童本位”立场,需要通过把握学生兴趣的共通性与多样性来体现。

  作为一种可坚信的教育立场,“儿童本位”的价值及实现,需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