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 周昌文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鸡场中学


【正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是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这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去多学,自主地、主动地学习。

  一、激发兴趣,巧用生活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我在教《触摸春天》一课时,把学生带入到学校的小花园中,让学生亲临感受盲姑娘安静穿梭于花丛之中,触摸蝴蝶,,放飞蝴蝶,张望蝴蝶的场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体会每个人都有感受、体验生活的权利,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又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运用了远程媒体资源,音乐、画面,加上老师语言描述,促进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兴奋,美丽的画面支配着学生的想象,从而把学生带入到漓江江畔的情景中,体验了漓江的宁静,桂林山的险峻,甲天下的由来,从而达到学生学习情趣盎然,收到意想不到的实效。

  二、培养情感,给足时间,真正成为实效的语文课堂

  对表达思想感情强烈的课文,老师应注重培养情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感情朗读,以读激情,和文本产生共鸣,达到好的效果。  

  记得我在上《一个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我预设加强课文的朗读,提前准备了配音带,想着学生在我的引领下一定会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上课伊始,我激情的导读,学生也非常的投入,一切进行的都如此顺利自然,当我说到,看到爸爸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你想到了什么时,没想到我的感情控制不住了,眼泪溢满了眼眶,声音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没想到我感情如此脆弱,这是我没想到的一幕,但这一幕恰恰感染了学生,学生都低头不语,很到女生也眼泪啪啪落下,后面的教学真的是,真情感染了学生,孩子们学得投入,讨论的热烈,发言更是精彩,效果棒极了,特别是学生的朗读是我从未体验的生动、感人。

  三、扩展知识 溶于生活,增添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语文课堂还应是开放的课堂。这样将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效益倍增。要把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这样不仅能使教学走向丰富博大,而且更利于学生学活学好。 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使用多媒体课件,一般都尽量达到教学效果的理想状态。一些抒情的课文,我喜欢给学生配上轻音乐让学生感受情景交融的境界。对语文有些课文设计的内容学生平时接触不多的,为了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亲临体验,一般我使用课件;但更多的是喜欢把身边看到的,接触到的活生生的事、物,电视、新闻等东西融入到我的语文教学中,达到学习的最大效果。

  做生活有心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和积累对课堂教学有益的资源。比如:身边发生的感人的事例,用它去和学生交流,更易于说服力;出去旅游所拍摄的照片,教学中展示给学生欣赏;街头的广告牌,电视节目,新闻小报道等等。我都会用心观察,留心搜集,及时为课堂教学所用。例如:我假期随教师一起去喀纳斯游玩,拍了很多风景照片,当我上《桂林山水》这课时,当学生感受了桂林山水之美后,我随机展示了喀纳斯的风景照片,它带给学生的又将是另一番景象,更具有说服力、亲和力。 四、开发思维 敢于质疑,生成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有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提问,勇于质疑。

  在学习《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班里好多学生课外阅读过此文章,当读到课题“孙”和“逊”时,同学提出了问题?究竟读哪个音正确呢?是呀,这正是我所要让他们自己解决的问题,于是留了作业,经孩子们翻阅资料,上网查看,讨论交流,大家兴趣可高了。第二天答案出来了。有的同学说:这两个字的“音译不一样,既可以为逊又可以为孙都行,不过现在课本上改为孙了。”有的说:“在课文上是孙,到其他地方就是逊了。”

  解决了此问题,有同学又提出了,课题为什么要加书名号?是呀,这也是该解决的关键呀。于是他们又进入了自主学习,经大家讨论研讨,答案太多了。有的说:“题目中的书名号——引用书名为题目,所以要加书名号。”也有的说:“因为《鲁滨孙漂流记》是一本书啊!”最后我说:“是呀, 只有当某本书某篇文章的题目是作为引用出现时才加书名号,如果课文题目本身包含一本书的名称,这实际上相当于引用的功能,所以要加书名号。”

  在学习《凡卡》时,有同学提出,课文开头介绍人物时写到,“九岁的凡卡·茹科夫……;”而他在给爷爷写信的末尾署名时是“您的孙子伊凡·茹科夫。”同一个人为什么有两个称呼呢?在同学们自主学习、讨论辨别中,结合实际自己的名字,弄清了俄罗斯人的姓名书写时,名在前,姓在后,中间用间隔号隔开。“凡卡”是名,“茹科夫”是姓。“凡卡”是“伊凡”的爱称 ,相当于我们小孩子前加个“阿”或“小”字。

  四、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