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陈淑涛

【机构】 新疆尉犁县第二中学


【正文】

      在语文长期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改革要想真正改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革,而要把改革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是从根本上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正确认识师生的地位、关系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在平时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有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练习的习惯。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二、创设教学情境,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和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释放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三、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发展学生个生,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担当起发展学生个性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想像丰富,不机械不呆板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在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四、培养敢问习惯,发展发散思维

  消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和“不可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傻问题”、“怪想法”,甚至“犯错”,要通过孩子们这些“幼稚”看到其背后的无穷创新潜能。小时候曾被老师认为是“傻瓜”的爱迪生,最后不也成长为一个大发明家吗?我们要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朝着各种可能解决的方向去探究,不受权威和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并且能迅速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发展其发散性思维。如一学生在课外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后,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愚公太笨了,他不会搬家吗?搬家不是比搬山容易得多吗?”于是我组织学生就愚公是“笨”还是“智”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在此过程中,我注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在原有的思路无法解决问题时,冲出狭隘的经验与固定模式的局限,转换角度,包括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从而找到愚公是“笨”还是“智”这个答案。

  总之,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要经过—个长时间的系统训练过程,但只要我们真正对此加以重视,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加以科学训练,就能够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