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刘 钰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英下乡华菱希望小学


【正文】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一路走来,这一走就是十年。十年课改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氛围异常民主。就在课改不断深入与推进的同时,我们开始对课改历程进行回顾,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一、以课前尝试为抓手,将知识经验与新知学习有效接轨

  有效的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不但要重视让学生获得学习所需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数学学习建立联系。这要求我们从关注教材转到关注学生,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展开教学。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学习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时,我先布置学生课前做两件事:一是搜集调查有升和毫升字样的物品,二是亲手装或者量1升和1毫升的水。这样学生通过一系列亲身体验的活动发现这两个单位大多都是在饮料瓶、油瓶等一些盛液体的器具上,就一下子明白了这是容积单位。在课堂上通过学生汇报交流1升水和1毫升水的多少后进而引导想象10100升等更大单位的数量,并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升和1毫升,把抽象的容积单位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在生成概念的活动中,有动手测量的实践活动,也有想象11毫升水有多少的思维活动等等。这样的概念建立过程一定是深刻的,不易模糊的。

  二、以情境创设为载体,倡导情趣与有效的平衡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微妙地还原知识的形成及知识应用的生动场景,使刻板的知识传承呈现出灵动而鲜活。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而言应是富有现实意义。与教学内容相关联,对学生有回味、有启发、有感悟的情境创设,它并不一定要纷繁花哨,却要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教学活动提供生长土壤。为此,我们要善于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活数学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情境创设要为教学服务。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情境也不例外。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蕴藏学生将要学习探究的数学信息和数学内容。应该契合教材,不偏离教材所体现的意图,将情境创设与知识特点联系起来,从真正服务于教学的角度思考情境创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架起直观与抽象的桥梁,使之成为一个个鲜活的教学环节,这样情境创设才能达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其次情境创设要引发学生思考。有效的数学情境创设,不仅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还应有足够的思维含量,散发浓郁数学味的问题,促进学生探索和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

  三、以四基为目标点,回归真实的数学课堂

  为适应时代要求,使双基的内容更趋丰富现在已扩展为四基。这既是数学课程的目标点,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应通过我们的教学行为加以落实。着力点就是保障有效、抓实基础、注重运用、综合发展。

  常常听到老师们的感慨:这样的题讲了无数遍做了无数遍,再次碰见同样的题有些学生照样做不上……我们也常常见到上课坐得端不讲话守纪律的一部分同学在新知识学完后一无所获。什么原因呢?一是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二是没有实实在在地体验学习过程,三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因而就没有达到真正的有效学习。为保障教和学的有效性,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将一些已经学过的重点的、典型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题目加以归类,在每节课开课伊始进行精讲强化。一般还注意题型与本节课所学新知识间的联系。这些典型题一定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了方法,就充分发挥他们的讲解示范引领作用。可单独上讲台充当老师角色给下面学生讲,可同桌两人互讲。在老师不断的评价表扬声中,会做的同学精神得到了鼓舞,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不会做的同学在细微的讲解中茅塞顿开,剔除了学习中的绊脚石,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带动了大部分学生进入新知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由于当前还存在着不同层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形成了一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漂浮现象,导致不少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没有形成。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课堂:制作了生动的课件,课中采用大量的情境导入教学,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时不时地交头接耳,自由讨论。在课堂上学生看似情绪高涨,乍看上去是动静结合,高潮迭起。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大多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只是少数学生在参与学习,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的课有点花,这种外在形式的活跃,数学思维含量不高。数学学习不是活动课,调动积极性并不是教学目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应当追求真实有效。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更应有一种平静氛围中思维的活跃与碰撞,而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老师则贵在用耐心和智慧引导学生,教给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才不失合作探究的基础。但是我们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只教几个知识点,让学生会做题,考高分的潜意识状态。而是要把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也就是要授“渔”,而不是授“鱼”。

  有效课堂是一种能够经受时间和实践考验的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只要潜心研究、积极探索,我们收获的必将是“高质量轻负担”的数学课堂。我将非常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