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心灵在语言文字中放飞

【作者】 乔利芳

【机构】 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第四中学


【正文】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它就在人类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使语言更加精密和丰富,而且推动动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快速发展。汉字是我国的唯一标准语言文字,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推广使用正确规范的语言文字责任重大。

  一篇篇美文、一个个故事、一首首诗歌,它们承载着汉语最典范的“言语形式”和最美好的人类情感、最深刻的人间智慧。在书声琅琅的语文课、静静阅读的语文课、激烈辩论的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如聚光灯下无比敬业的演员,深情的演绎着“语文”这幕大剧,让课本里所有的字、词、句、篇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在这样的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用心灵感悟语言的玄奥,用文字书写微妙的体验,用情感点燃生命的精彩,用生命诠释生命的尊严。让静态的文字和文本在课堂上生动起来,让它们走进学生的心灵,渗入学生的思想,引领着学生精神世界的茁壮成长,让学生的心灵在语言文字中放飞。

  一、在阅读语言文字中放飞心灵

  语文教学的载体与内容是语言,即国语,是川流不息的生命,用富有生命的语文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在语言中体会生命意识,领悟生命激情,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我们以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为切入点,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照亮他们的心灵世界。

  用优美的语言来熏染学生。选入语文教材的文本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词句华美,内涵丰厚。读来如含英咀华,余味无穷,浸润其中,谛听生命的空谷足音,我们能感受到生命的涌动,情感的激流。学生阅读一个文本,就是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融会,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跟随作者跋涉心灵情感之旅,学生跟着作者游历名山大川,眼界开阔了;随着作者经历那爱恨交织的情感纠葛,明白了何谓真爱;伴着作者去驰骋沙场,浴血奋战,知道了怎样的付出才最有价值。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句何等酣畅、何等淋漓,叫人读后振聋发聩,官场的尔虞我诈、蝇营狗苟对于人生是多么渺小无价值,人活在世上就要放开胸襟,敞开心扉,活出一个洒脱真性情的“我”。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气势博大恢宏,读来顿觉心胸豁然开朗,个人的荣辱得失在国家存亡之时已烟消云散,留驻心中的是民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杜甫慨叹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走进绚丽丰富的文本世界,字里行间储蓄的崇高情怀如同一粒神奇的种子埋在了学生的心田,文本的精神血液培养滋润了这粒种子,使它生根、发芽、结果,最后学生超越自我,走向完善,演绎无悔的人生。

  二、在辨析语言文字中放飞心灵

  言语作品之身布满着文化的神经,布满着历史的脚印,充盈着生命的呼吸。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国诗人说,每当他看到“碧海”“沧桑”“江湖”这些汉语独有的词汇时,就会莫名的激动,甚至落泪。所以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乡音里有美丽的故乡”。

  很多时候,语言的理解会成为真正意义的文学品味的关键。有时候,对古典诗文中一个句子甚至一个字词的含义能否准确把握,直接决定了一部作品赏读的成败。比如脍炙人口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佳句,几乎是妇孺皆知,可是有多少读者能准确地知晓其中的“坐”是“因为”义,“渠”是“它”的意思呢?如果以常规的含义去解读,无疑会给把握文本整体造成极大的损害。

  当学生品赏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浦水中”)相当多的同学将这首诗解读为“抒写了一种凄凉伤感的心绪”与正确的“表达陶醉于美丽自然的欣喜之情”的理解反差如此之大。究其原因,是学生不解“可怜”为“可爱”之义,再加上看到首句“残阳”的意象,便作了想当然的错解了。曹植的《七步诗》诗的末句已经固定为一个成语,人们常以“相煎何急”来比喻自相残杀。原初中第二册教材在“题解”中说“此诗用萁豆相煎这个生动浅显的比喻,把曹丕残害骨肉,争权夺利的行径揭露的淋漓尽致”。从“萁豆相煎”的说法,可以看出编注者对原诗中的“相”领会不正确。这里的“相”,并不是现代汉语常用义“互相”的意思,而应该是“对着”的意思,是单向的。“相煎”就是“煎我(豆)”。所以,末句诗是曹植对曹丕的深刻揭露与指责。文学解读中对文本理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三、在文言词语的感悟中放飞心灵

  学习文言是我们深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需要,是学习汉语言文字的一部分。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成分。现代汉语的句式大部分来自古代汉语。有些古代汉语的特殊短语和句式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存在了,但在构词法中还保留着。例如:古代汉语中名词可做状语,现代汉语中不再有这种造句法,但双音合成词的结构中还存在这种形式。以下就是这种形式的偏正式双音词或成语:

  烟消云散、鬼哭狼嚎、土崩瓦解、苹果绿、天蓝、笔战、珠算。

  略有古代汉语常识的人都会理解上述词语的结构特点。把“烟消云散”解释做“像烟云一样地消散”,把“鬼哭狼嚎”解释做“像鬼似的哭,像狼似的嚎”,而不会把它们理解为主谓结构。

  在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极高的古词语绝非少数。一个古词语,一旦被有影响的文学著作或政治报告所采用,一时之间可以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例如“拨乱反正”“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拈轻怕重”“奴颜媚骨”……但是人们未必能准确理解它的含义,在这些词素里,古义并没有消亡,只是不能在单音词里使用了。所以,理解现代汉语词汇,有古代汉语知识与没有古代汉语知识是大不相同的。

  文言与白话的这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决定了没有古代汉语的指示,就无法深入理解现代汉语。

  白话和文言是相通的,因为相通,不懂历史语言必然影响学习现代语言的深度。

  热爱语言文字吧!因为语言文字是一条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语言文字是一座山,巍巍挺立的是纵横几万里的尊严;语言文字是一首诗,字里行间跳动的是独行的灵魂;语言文字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的是缤纷的世态;语言文字是一位纯洁的天使,它闪闪的光芒招引着我们与她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