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科学实施课堂提问,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 向守俊

【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华景镇小学


【正文】

      提问是课堂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老师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诱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建构的全过程。可是在当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也存在着不少误区:有的问题过难,无视学生的知识水平,导致“有问无答或有问少答”;有的问题过多,使课堂出现“满堂问”的尴尬;还有的问题指向偏窄,演绎成“一问一答”索然无味的干瘪境况;有的提问显得凌乱而琐碎,失去了“向目标逼近”的导引功能……那么,应该如何科学地实施课堂提问,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实效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一、选准角度 巧妙切入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选准提问角度,巧妙的新课导入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热情,可以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选准角度巧提问,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小数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550500”,提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接起来?对这个问题学生会感到新奇:500总比505大,怎能用“等号”连起来?通过议论,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5=50=500分。”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5=50分米=500厘米。”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们感到既意外又有趣,个个情绪高涨,一种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从而较好地与教师同步进入“角色”。又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 时,教师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边的长短不同的角,激发学生议论:“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有意制造学习中的认知冲突,营造学习中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心理处在一种“愤”的状态,这时有的学生说这个角大,有的学生说那个角大,但到底哪个角大呢?谁也没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服谁,于是老师就此揭示课题:“如果你们学习了有关角的初步知识,就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了,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能力和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选准角度,以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积极的情绪参与到学习中。

  二、把握深度 难易得当引参与

  教师所提问题的深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无需思考便能脱口而出的问题价值很低,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因此,课堂提问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把握好深度,做到拾级而上、步步升高,直达知识的高峰,给学生留有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的可能及机会。例如:在教学“一般分数化小数”时,上课开始,教师组织学生练习,把3/103/10051/10003/25化成小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的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了小数,当他们努力想把3/25化成小数时,已有的分数化小数的知识经验不能直接解决眼前的问题了,于是顿生疑惑。此时,教师启发“分母是‘100’的分数大家能把它化成小数,分母是‘25’的这个分数就真的不能化成小数了吗?”教师的反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迅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通分的知识,沟通分母是25100之间的联系,得出3/25=12/100=0.12。正当学生沉浸在学习成功的快乐之时,教师追问:怎样把3/7化成小数呢?由于3/7不能通分成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造成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再次“脱线”,他们的思维便由先前的“柳暗花明”忽又转入了“山重水复”的困境。那该怎么办呢?……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复习已学的分数化小数时,掌握了教学的难度,有意将3/25放入其中,在学生面前适当展现源于已知又发展于已知的未知因素,使学生通过原有相关知识经验的“复活”或改组,使新知获得同化并纳入原认知结构中,扩建成新的已知认知结构,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所以课堂提问时必须认真研究问题的“解答距”,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的难度与坡度,让学生既有解决问题的信心,又能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体验。正如树上的果实,要让孩子感觉到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即。

  三、体现广度 面向全体促深化

  提问的广度是指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改变“少数人撑场面,多数人当陪客”的尴尬,要让大多数人有话可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例如:在提问某位学生时,可以这样说:“现在请同学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并在这位同学回答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纠正。这就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同时,恰当设定问题的广度,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类型的提问,让提问更具多样性。

  1.判断性问题。如回答“对不对?”“是不是?”等,教师举出一些容易搞错的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比较、辨别,确定它的是与非。要求学生判断恰当而有根据,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2.叙述性问题。主要形式是:“是什么?”“怎么样?”等,要求学生通过回忆或思考对问题做出叙述性回答,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

  3.述理性问题。要求学生讲清道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利用这类问题的回答,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4.扩散性问题。这类问题最常见的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方法?”等等,提出这类问题,以开放型的问题形式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想法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讲求问题的层次性,是为不同水平孩子的共同参与创造可能,讲究提问对象的全面性则是激励全体同学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深化体验、强化主动的必然选择。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体现广度,面向全体,以实现参与的全面性和教学的有效性。

  四、控制密度 节奏适宜导建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的课堂提问在于适度而不在于量多。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切忌在“小问题”上兜圈子、绕弯子,应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合理调控提问的密度和频度,把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提问精心设计成两三个问题,设法在学生和问题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比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教师化零为整提出三个问题:①你能否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②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③能推倒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探索思考,不断地激发智慧的火花,在思维活动中感受思维劳动带来的愉悦,这样的课堂提问,几个大问题,有条不紊地撑起了课堂的架构,老师相机鼓励、点拨、评价,其间融合着一些帮助孩子理清思路的小问题,使教学流程紧凑、和谐。一堂数学课是离不开教师一系列恰如其分的引导设问,但是,提问时要注意课堂提问的间断休息、要控制提问的密度,保证学生有充裕的独立思考时间与主动探究时间,这样的提问,既有大问题的思维方向性调控,又有小问题的策略性引导,既留足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又张弛有度,节奏相宜,成为孩子主动建构的有效载体。

  组织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做有心人,要选准角度、把握深度、体现广度、控制密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