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错误资源

【作者】 王 宏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金谷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索改革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能彻底扭转学生被动的局面,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关键词】探究;讨论;观念
【正文】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终生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所以更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活动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我结合小学数学课堂实践,就探究性学习的原则和策略作一些探讨。

  一、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来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进行探究问题。比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推导。还有一位学生说:”以前我们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会用很多种方法,我猜想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也有很多种方法。“我鼓励学生证实自己的猜想,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有的学生用两个梯形,有的用一个梯形,有的用直角梯形,有的用等腰梯形,通过剪拼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得到了8种不同的推导方法。在这节课中把知识获取与形成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转化“思想的培养,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并在知识的转化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可见,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反复深入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有助于学生探究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实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发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是探究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状态。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景,要让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就要有意识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并在这种热情的驱使下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积极地开动脑筋,使创新思维得以发挥。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把“问题情境”故事化,创设了“小乌龟锻炼身体”的动画片,设计了两只小乌龟分别沿着正方形和圆形跑道跑步,学生很快发现他们所跑的路程实际是正方形和圆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会计算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能探索出来吗?让学生从开放式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猜:“圆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于是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设想:“圆的周长可能和直径有关系”“周长可能是直径的3倍多?”……“那么圆的周长究竟是直径的多少倍呢?请同学们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知识的构建者,而且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探究能力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三、建构教学模式,发展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习落实到实处。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它主要活动形式有:自主探究、小组探索、组际交流。

  1、自主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通过阅读、操作、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和归纳,对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对尚未理解的需进一步深究的知识提交小组讨论。

  2、小组探索: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围绕某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或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知识共享。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学习与儿童现实生活联系的重要性,客观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探索性与开放性,以及学习情景中丰富的体验性。为此,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这既能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例如,在学生探究总结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以加强运用:一个圆柱形木料,底面直径20厘米,高30厘米。若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这样学生可根据条件自由地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解答各种问题及解题思路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运用知识于新的问题情境的实践能力。  

  五、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探究,让学生“乐”起来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从提出问题到指导探索,教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又扮演的是“顾问”的角色,将学生置于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在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在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过程中,培养以发散思维为中心的创造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因此,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给学困生以启发式帮助,指导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自己去搜集和筛选资料,自己寻找答案。

  总之,《新课标》强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强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发展”;强调“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良好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探究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同时,使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