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探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与语文教学的空白艺术

【作者】 罗克勇

【机构】 贵州省大方县第三中学

【摘要】文学作品的艺术空白,留给了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也应该蕴含着丰富的灵感,留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在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我们为什么不把文学作品中的空白艺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呢?
【关键词】文学作品;艺术空白;语文教学;残缺美
【正文】

      语文学科具人文性、工具性、思想性为一体,它是一门充满无穷魅力的学科。过去人们只重视它的思想性和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致使语文教学进入了尴尬境地。为了走出这种尴尬境地,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创造一个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感受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要美化语文教学课堂,就必须留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为我们的教学营造残缺之美。而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恰恰是美化课堂,实施上述教育思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技巧。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空白,是指作者有意识地在文学作品中留给读者思考想象的地方,使之有余味,有理智启发。莱辛称之为“不到顶点”的艺术。从莱辛的《拉奥孔》中,我们可以理解到,不管是诗还是画,都不能描绘到了尽头,否则就拴住了读者想象的翅膀,失去了文学作品应有的丰富性和含蓄性。钱钟书在《读(拉奥孔)》中认为:“莱辛所谓不到顶点的手法是文学的一个有效手段”。文学作品中空白艺术可以说比比皆是,它们为读者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达到了“言不尽意”,“其意无穷”之妙境。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红楼梦》就能展现整个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见,文学作品中艺术空白有多少,留下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就有多广。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选的文质精美的文学作品,这为设置教学空白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见,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设置“教学空白”,留给学生以残缺的美,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其创造力。王国均老师认为:“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给学生填补‘空白点’或以方法指导学生不断提高填补‘空白点’能力的过程”。廖育华老师根据“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提出“空白教学法”。认为:“空白教学法”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怀疑、寻找、发现教材中提供的每一篇范文所在内容、结构、行文等方面的“疏漏”甚至“错误”之处。这种以修补或改正为主导思想的教学方法,的确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去体会和尝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巧妙的设置教学的“空白”点,留给学生以残缺之美呢?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空白并设之为“空白”点。不到顶点的手法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有效手法,在欣赏作品时,其艺术空白就会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我们品味其残缺之美,对作品的空白加以补充、完善,使之更具体,更生动,更完美。比如:教材中清风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中,维纳斯的美就在于她失去胳膊.这是一种残缺美,其美之根源在于有让人想象的空间,人们通过想象以求完美的维纳斯,不同的人想象不同,其结果自然不一样。教学本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补充空白,达到艺术的再创作。语文教学中,要达到对诗词中意境的体会和鉴赏,也离不开对作品“空白点”的想象和丰富。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把十一个画面排在一起,不用任何联接语,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幅悲愁图,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地跃入眼帘。但却因读者的不同,其想象的结果也会大不相同,在这个想象活动中,各个读者会将之组成不同的画面,充分体现了其创新思维和创作个性。作者没有把画面组合成唯一,就是利用了艺术空白的弹性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本课时,就可以用此方法引导学生达到欣赏意境美的效果。当然艺术的有限难以反映生活的无限,作者有时是不愿太直白而留下空白,如李商隐《无题》诗的主题就是一大悬案,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两情相悦,至死不渝的爱情呢?还是聚少离多,变幻莫测的人生况味?能让人们这样争论不休,就是作者有意留下让人思考的艺术空白。教学过程中,这个思考空间可以让学生尽情发挥,这样既能提高其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我们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艺术“空白”点。语文教学是艺术,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象一幅意境深远的画,浓淡相宜,虚实相间,让人体味再三,欲罢不能。恰到好处的留白,精妙无比的残缺,可以使教学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选准能启发学生想象的“空白点”,把握文章特色,抓住关键语句巧妙引导,帮助学生开启想象,调动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填空白增美感,补残缺品意蕴;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设置教学中的艺术空白。

  一、在导语中使用留白艺术

  导语就是上课的开始,好的导语能达到先声夺人,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等作用,正如清人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在此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语文课必不可少的了。在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时,我们可以这样设置导语:《虞美人》是词人的绝笔之作,因写该词,招来了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可能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欣赏作品,再让学生通过对该词的理解来回答上面的问题,结果学生兴趣浓厚,各抒己见,对词的理解也就深刻得多了。

  二、在教学环节中设置艺术空白

  听说闻一多先生画马的方法是:先在前面画两匹,后面又画了五匹,然后在七匹马的后边画上一些模糊马脚和滚滚的浓烟。这样看似只有七匹马,感觉到却是万马奔腾,这就是留白艺术的妙处。由于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常会给文学作品造成空白现象,留给人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如此。如教学《山居秋瞑》时,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理解可这样提问:“这些姑娘们洗的是哪些人的衣服?”这样的问题设疑看似离题,实则是在把诗的主题留给学生来完成。问题一出学生就议论开了,有说是为父母洗,有说是为心上人洗……教师还可进一步问:这表明了山中姑娘什么样的情怀呢?这又涉及到人情美,人性美;自然是王孙“留”的原因所在。又如教《项链》时,教师也可这样设置空白:“玛蒂尔德得知项链其实是假的以后,她的反应会是怎样呢?这对于她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答案自然也就丰富多彩了。虽然答案不同,层次各异,但却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的民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在教学结束语中留下空白

  一堂课的结束得体而精妙,不仅能产生余音绕梁,语尽意长的艺术效果。还能引发学生课后继续探讨、思索,使语文教学达到美不胜收的效果。为此,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如教《琵琶行》时,可以这样设计练习:让学生续写琵琶女的故事,或者思考琵琶女弹奏的那段音乐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并把它描述出来,真正体会文学作品的残缺之美。

  第三、巧妙的板书空白。板书就像一篇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设计上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求新、求全的心理和求知、释疑的欲望,讲究板书的留白艺术,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如教《守财奴》,可以在分析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板书中有意留下空白,让学生从情节中归纳人物性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故事情节进行高度概括,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如林崇德教授所说:“当教师的正是用温馨而铿锵的话语,规范而有力的板书,期待而优美的动作,娇妍而多变的画面,直接而科学的演示,为学生心灵之夜点燃明灯时,学生将获得不同层面的培养和历练。”可见教师能充分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并学会在教学使用“空白艺术”是多么重要。

  作为一门艺术的语文教学亟待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倡导推行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模式,多在培育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来追求和赏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在未来社会中敢于有所担当的现代知识分子,才能培养出具有现代人的独立意识、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参考资料:

  [1]莱辛《拉奥孔》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2]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语文教学通讯》200531.

  [4]王国均《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的新阐释》,《中学语文教学》200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