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者】 吴兴龙

【机构】 安徽省舒城县城关第一小学


【正文】

       现代新课程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并不排斥独立思考,相反,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经过独立思考就交流,一是交流不起来,即使交流也是浅层次的,很难触及问题的实质;二是影响思维的深刻性和主动性,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一切思维发展的前提。我们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有选择、有目的地将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和交流。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即一个人的内部需求在其自身学习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内在需要是产生良好情绪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与源泉,是学生主动思考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想让学生独立思考,首先要激发其内部需求。

  一、以“经验”触动学生

  在我们身边,不少学生家里都购置了电脑,且都连接了互联网。据笔者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可以用电脑绘画、下载音视频等,但学生对电脑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不妨以自身经验和技巧来触动学生,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并将这种触动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暴露认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盲点,从而进入主动思考的状态。如在讲解《计算机病毒防治》时,如果只讲病毒防治的重要性、病毒的危害性以及杀毒软件,不仅内容枯燥,课堂也没有活力。教师可以在课前预先在学生机器内植入一个木马,上课时启动木马,控制学生机器,让学生切身感受病毒的危害。接下来趁热打铁,讲述病毒的危害以及病毒传播的途径。在讲到病毒防治时,可以让学生在本机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并把植入的木马杀掉。这样一来,原本枯燥的问题会被教师讲得深入、透彻,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以“要求”推动学生

  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实战技巧的过程。实战中蕴涵了丰富的内容,但教师往往越俎代庖,把操作过程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所做的只是完成教师的指令,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抑制。如果我们一开始把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会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而努力思考,换来的是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讲解《Word表格设计》这一节时,教师不妨直接布置层次任务(制作课程表→制作中国象棋棋盘→在棋盘上制作棋子),而后在一边观察指导。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表现活跃,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长此以往,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丰富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经验,还能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以“遗漏”点燃学生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要适当地“遗漏”一些知识给学生,让学生寻找教师的“短处”,感受给教师纠错的喜悦,点燃他们表现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有洞察力。例如,在教学《表格数据的处理》时,教师当堂给学生出了一道Excel分类汇总的题目,却故意“忘”了分类汇总前要先排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思考获得知识,感受发现与创造的乐趣。

  四、以“独特”刺激学生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信息技术学科有着独特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简练却富有情趣的讲解、亲切柔和的赞扬等,给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这对培养他们使用计算机的兴趣,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懂得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将大有裨益。我们还应充分发挥出计算机的优势,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如学生在利用Photoshop画树时,如果教师教大家画同一棵树,形态和数量都一样,这是美术课的临摹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则可以这样做:只把基本工具的用法以及复制、粘贴教会学生,鼓励学生把想象中的树画出来,再鼓励学生把一棵树变成树林,通过互相交流发现复制的方法(既可以一棵一棵地复制,也可以二变四、四变八地复制)。

  五、以“悬念”吸引学生

  根据学生喜欢追根溯源的心理特点,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化矛盾,使学生产生迫切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学生往往喜欢上操作课,对理论课则认为单调、枯燥,尤其是在学习高级语言时表现较为突出。此时,如果教师单纯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反而不会很好,还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有时采用“悬念”手法,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循环语句”时,我手举一张纸,设其纸厚0.5mm,接着提问一本语文书的厚度是多少。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这时,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个疑问:一张纸和语文书的厚度有什么联系呢?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用这样的纸,对折若干次后,达到或超过书本的厚度。学生会感到不可思议。此时悬念已产生,兴趣也调动了起来,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编写程序来验证这个问题。

  六、以“障碍”牵制学生

  日本的一家动物园里,一个常年喂养猴子的人,不是将食物好好地摆在那儿,而是将食物放在一个树洞里,让猴子整天为吃而琢磨。别人都对这种喂养方式感到奇怪。养猴子的人却说,这种食物是很没有滋味的,摆在猴子跟前,它连看都懒得看,更不会去吃。只有用这种办法,让它够不着,它在得到食物后才会珍惜。

  联系到信息技术教学,许多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某项技术,一上课就滔滔不绝地开讲,一遍遍地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跟着教师的鼠标点击,这样的课往往是失败的。教师一开始就牵着学生走,什么都关照学生,而学生早就被计算机吸引住了,总想自己搞些小花样。教师又控制着学生的电脑,他们当然不愿意听,相反还会以讲话、搞小动作来影响课堂。所以,我一般会通过给学生制造一点“障碍”,即通过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面对任务,每位学生都想表现自己的能力,尤其是技术比较好的学生,会全身心投入,当然就想不到上网、玩游戏了。我们的教学就像饲养员喂养动物,通过设置一些小障碍,让学习变得有挑战,学生也会因此而“食欲”旺盛。